中外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提纲)(2)
四、改革开放已经定为国策。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行不通,在文化上也行不通,是死路一条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上也必须面对世界。但决不能走“全盘西化”的路子,而是要吸收精华,抛弃糟粕。但什么是我们今天应当吸取的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呢?这也是个大难题,需要深入研究、讨论。我认为,西方的科学,特别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就值得学习。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寻常了。例如,他曾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多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777页)今日人们常说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在实践中往往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重技术而轻科学,在科学中又重视应用科学而轻视基础科学。可是,自然科学是技术之本,自然科学不发达,技术虽一时可有成就,终不能赶上西方,因为西方的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早在1919年,陈寅恪对吴宓说:“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唯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今则凡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而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复能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实用。”(吴学昭编:《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西方文化的糟粕,必须抛弃,决不能令其在中国泛滥。“金钱拜物教”及其种种衍生物,已深入我国,必须引起警惕。 五、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牢固和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因此在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时,往往使外来文化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其内容,才能为中国接受 举例来说,佛教输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吸引改造的宗派,能够流传较久并发生重大影响;完全保存印度本来面目者,则只能短期存在,而且影响甚微。陈寅恪说:“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异,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近虽有人焉,欲燃其死灰,疑终不能复振。”(《金明绾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1页)汤用彤、蒙文通、冯友兰也都有同样看法。 与上述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问题在于,当我们引进一种外来的有价值的学说或思想时,如何使它在中国升华为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徒有虚名而无其实,更不是经过错误的嫁接后,变成一种异质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十分注意的大问题。嫁接的结果,可能好,也可能坏,两方面的例子,是都有的。 今天我们研究文化问题要站得更高一些:不能只着眼于文化因素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如果着眼点仅限于此,很可能走向一个误区。要把文化问题提到为建立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服务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