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殖民统治建立前的时代,流动武装的现象长期广泛存在。在中部非洲曾出现过一支名叫“杰加”(Jaga)的流动武装,它们骁勇善战,四处流动打劫村庄,抢掠象牙商队,抓捕奴隶,对当时刚果一带的王国和族群形成极大的威胁,直接造成了刚果王国的灭亡。后来,这群人有的融合进当地族群,有的到别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小王国(38)。在南部非洲,祖鲁王国(Zulu)的崛起和恰卡(Shaka)领导的战争引发了整个地区的动荡和多个族群的流散、迁徙以及整合。原为恰卡部将的姆齐利卡兹(Mzilikazi)为逃避恰卡的打击,率领恩德贝莱人(Ndebele)转战涵盖今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博茨瓦纳的广大地域,途中不断攻打别的族群,也不断吸收别的族群,后来在今津巴布韦一带建立了马塔贝莱王国(Matabele Kingdom)。同样受祖鲁军队驱赶的一支恩戈尼人(Ngoni)则一路武装北上,一路劫掠,后在赞比亚、马拉维占据大片地区后定居下来(39)。姆齐利卡兹的恩德贝莱人和北上的恩戈尼人也可以看作是非洲流动武装的典型。 在现代历史上,非洲流动武装也很活跃,除了保持从事流动武装活动的特性外,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往的流动武装往往只以经济性掠夺为主,没有明确的政治观念,现代的非洲流动武装经济活动更加复杂,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莫桑比克独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受到一支被称作“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MNR, Mozambique National Resistance)的流动武装的袭击。这支流动武装起初由葡萄牙殖民政府和南罗得西亚情报部门共同建立,后来葡萄牙殖民统治崩溃和津巴布韦诞生后转而接受种族主义的南非支持。它们除了接受南非的支持外,也随时随地进行抢掠和猎象。这支武装流动于南罗得西亚、莫桑比克、赞比亚和南非一带,破坏莫桑比克社会经济,打击莫桑比克解放运动。安哥拉内战时期,萨文比领导的反政府武装以掠夺和控制钻石产地为其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受到南非、美国等国的支持,意在推翻由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执掌的政权。这支武装也是流动于安哥拉、纳米比亚和赞比亚一带。在南部非洲,由于数个国家取得民族解放较晚,因而一直存在着争取民族解放的游击斗争,比如津巴布韦的游击斗争、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和南非“非国大”的游击斗争等。这些游击武装力量也具有一定的跨国流动性。 在当代,流动武装这种现象在非洲仍未绝迹。以乌干达北部、刚果(金)东部为中心,活动足迹遍布周边国家的反政府武装仍是区域性乃至引起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它们或盘踞或流动于深山丛林,或控制重要的矿产区以维持经济来源,或绑架索取赎金,或时时四处劫掠。他们袭击村庄,掳掠儿童,有时还制造大规模屠杀平民、强奸妇女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对这些流动武装怎么看、怎么应对,如何解决由他们而引起的种种问题,如人道主义危机、儿童兵、艾滋病等,除了了解他们的现状外,还需要从历史的高度和深度对他们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 注释: ①拉尼·普尔:《北罗得西亚东方省的土著部落》(Lane Poole, The Native Tribes of the Eastern Province of Northern Rhodesia),北罗得西亚政府1938年印发。 ②伊恩·坎宁森:《北罗得西亚卢阿普拉地区的人民》(Ian Cunnison, The Luapula Peoples of Northern Rhodesia),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③布隆尼斯洛·斯特凡尼金、希拉里·德·桑塔纳:《奇孔达“佣兵队长”的兴起》(Bronislaw Stefaniszyn and Hilary De Santana,“The Rise of the Chikunda Condottieri”),《北罗得西亚期刊》(The Northern Rhodesia Journal)第4卷,1959—1961年。 ④ M. D. D.纽伊特:《葡萄牙人在赞比西:普拉佐体系的历史解释》(M. D. D. Newitt,“The Portuguese on the Zambezi: A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azo System”),《非洲历史期刊》(The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第10卷,1969年第1辑。 ⑤ M. D. D.纽伊特:《葡萄牙人定居点在赞比西:东非的探险、土地使用和殖民统治》(M. D. D. Newitt,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 on the Zambesi: Exploration, Land Tenure and Colonial Rule in East Africa),朗文出版社1973年版。注:Zambesi和Zambezi通用。 ⑥艾伦·伊萨克曼:《莫桑比克:一种欧洲机制的非洲化——赞比西普拉佐,1750—1902》(Allen F. Isaacman, Mozambique: The Africanization of a European Institution, the Zambezi Prazos, 1750-1902),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⑦艾伦·伊萨克曼、芭芭拉·伊萨克曼:《奴隶与奴隶之外:中南非洲动荡世界里奇孔达人种族认同的塑造,1750—1920》(Allen F. Isaacman and Barbara S. Issacman, Slavery and Beyond: The Making of Men and Chikunda Ethnic Identities in the Unstable World of South- Central Africa, 1750-1920),海因曼出版社2004年版。 ⑧艾伦·伊萨克曼:《中南非洲奇孔达人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历史》(Allen F. Isaacman,“The Origin, Forma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Chikunda of South Central Africa”),《非洲历史期刊》第13卷,1972年第3辑。 ⑨艾伦·伊萨克曼、芭芭拉·伊萨克曼:《作为跨界人群的普拉佐领主:社会与文化变迁》(Allen F. Isaacman and Barbara S. Issacman,“Prazeros as Transfrontiersmen: A Study in Social and Culture Change”),《非洲历史研究国际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第8卷,1975年第1辑。 ⑩艾伦·伊萨克曼:《跨界奇孔达人和殖民前中南非洲的跨界人口流动:1850—1900》(Allen F. Issacman,“Chikunda Transfrontiersmen and Transnational Migrations in Pre- colonial South- Central Africa, 1850-1900”),《赞比西亚》(Zambezia)第27卷,2000年第2辑。 (11)艾伦·伊萨克曼:《莫桑比克的抵抗传统》(Allen F. Isaacman, The Tradition of Sesistance in Mozambique),海因曼出版社1976年版,第2—5页。 (12)艾伦·伊萨克曼、德雷克·皮特森:《塑造奇孔达人:军事奴隶与南部非洲的种族,1750—1900》(Allen F. Isaacman and Derek Peterson,“Making the Chikunda: Military Slavery and Ethnicity in Southern Africa, 1750-1900”),《非洲历史研究国际期刊》第36卷,2003年第2辑。 (13)艾伦·伊萨克曼:《中南非洲奇孔达人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历史》,第447页。 (14)艾伦·伊萨克曼、德雷克·皮特森:《塑造奇孔达人:军事奴隶与南部非洲的种族,1750—1900》,《非洲历史研究国际期刊》第36卷,2003年第2辑。 (15)布隆尼斯洛·斯特凡尼金、希拉里·德·桑塔纳:《奇孔达“佣兵队长”的兴起》,第362页。 (16)艾伦·伊萨克曼、德雷克·皮特森:《塑造奇孔达人:军事奴隶与南部非洲的种族,1750—1900》,《非洲历史研究国际期刊》第36卷,2003年第2辑。 (17)艾伦·伊萨克曼:《中南非洲奇孔达人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历史》,第444—447页。 (18)艾伦·伊萨克曼、德雷克·皮特森:《塑造奇孔达人:军事奴隶与南部非洲的种族,1750—1900》,《非洲历史研究国际期刊》第36卷,2003年第2辑。 (19)艾伦·伊萨克曼、德雷克·皮特森:《塑造奇孔达人:军事奴隶与南部非洲的种族,1750—1900》,《非洲历史研究国际期刊》第36卷,2003年第2辑。 (20)马尔文·P.米拉科:《北罗得西亚森加人和恩森加人的本地贸易》(Marvin P. Miracle,“Aboriginal Trade among the Senga and Nsenga of Northern Rhodesia”),《人种学》(Ethnology)第1卷,1962年第2辑。 (21)艾伦·伊萨克曼和德雷克·皮特森:《塑造奇孔达人:军事奴隶与南部非洲的种族,1750—1900》,《非洲历史研究国际期刊》第36卷,2003年第2辑。 (22)拉尼·普尔:《北罗得西亚东方省的土著部落》,第62页。 (23)班内特·夏梅扎:《赞比亚格文比河谷的饥荒:1850—1958》(Bennett Siamwiza,“Famine and Hung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Gwembe Valley, Zambia: 1850-1958”),切特·兰开斯特和肯尼思·维克里主编:《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通加人》(Edited by Chet Lancaster & Kenneth P. Vickery, The Tonga- Speaking Peoples of Zambia and Zimbabwe),美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 (24)泰勒·斯卡德:《格文比通加地区的生态》(Thayer Scudder, The Ecology of the Gwembe Tonga),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3页。 (25)约翰·格罗特皮特:《赞比亚历史词典》(John J. Grotpeter,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Zambia),斯卡克罗出版社1998版,第65页。 (26) T.I.马修斯:《葡萄牙人、奇孔达人和格文比河谷的人民:赞比西河下游复合体对南赞比亚的影响》(T. I. Matthews,“Portuguese, Chikunda, and Peoples of the Gwembe Valley: The Impact of the‘Lower Zambezi Complex’on Southern Zambia”),《非洲历史期刊》第22卷,1981年第1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