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转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习与探索》 张秀兰 参加讨论

沙俄在北太平洋两岸,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殖民扩张,先后占领了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和美洲的阿拉斯加。但从19世纪下半叶起,由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势力的崛起,俄国被迫从北美洲撤退。其结果是,它的侵略目标不再是东进,而是南下,并集中力量占领黑龙江流域的中国领土;然后经日本海,实现称霸太平洋的目的。沙俄的这一南下政策,必然与号称海上霸主和侵略远东的强国英国发生尖锐的对立。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在东北亚地区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占据主要地位。1861年的日本对马岛事件就是这一矛盾激化的表现。
    对马岛位于日本和朝鲜之间,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是控制进出日本海和中国沿岸的钥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859年底,英国已注意到日本对马岛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准备以该岛作为在东北亚扩张的海上基地。这件事引起了沙俄的严重不安。因为沙俄在占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之后,建立起州一级的行政机构--滨海州,这样便形成了与日本隔着日本海而直接对峙的局面,因此,沙俄非常重视作为日本海入口处的对马岛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它深怕英国控制对马岛后,将对俄国在东北亚和太平洋的扩张造成巨大的障碍。为此,沙俄于1861年3月抢先将舰队开进对马浅海湾。海上霸主的英国,当然不允许沙俄侵占它的势力范围。后来在英国的压力下,沙俄舰队被迫撤离了对马湾,一场冲突才得以平息下来。
    必须强调指出:沙俄的南下政策,不仅造成对英国的严重威胁,而且对日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日本明治新政府成立以后,一方面谋求与欧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改变自己的半殖民地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积极扩充军备,走上奴役和侵略邻国的道路。在明治初年提出的对外扩张政策,分别把北方的朝鲜和南方的琉球作为“北进”和“南进”的最初目标。这就是日本近代历史上所谓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在“北进”的大陆政策中,日本妄图吞并朝鲜,并以它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桥梁,进而吞并全中国,称霸亚洲。沙俄的南下政策与日本的这一“北进”政策是针锋相对的,不仅在当时引起无穷的纠纷,而且最后还导致了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爆发。
    美国也不甘示弱。为了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市场,在贸易和投资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美国也想联合日本向太平洋彼岸扩张。
    中日甲午战争前,帝国主义在东北亚地区围绕着朝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朝鲜之所以成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这与朝鲜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朝鲜位于中、日、俄三国之间。北与中国为邻,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东北与俄国接壤,其南端在日本海的入口处形成了一个锁钥阵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如果俄国和日本占有朝鲜,并控制朝鲜海峡,那就完全掌握了进出日本海和黄海的航路,并可以进一步占领中国东北,使之成为征服全中国的前哨军事基地,这不仅使英国在远东的经济贸易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且将殃及英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优势。因此,英国绝不容许俄国插足于朝鲜这一战略要地。
    1876年朝日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不断扩大在朝鲜的侵略势力,这更引起沙俄的严重不安。沙俄唯恐日本控制朝鲜后,阻碍它的势力的南下,因此,也千方百计地插足于朝鲜,在朝鲜统治集团内部扶植亲俄派,并将就租借不冻港永兴湾和派遣军事教官等问题与朝鲜举行谈判。当英国获悉所谓“俄朝密约”的消息后,马上做出强烈的反映。英国借口俄国军舰集结海参崴,恐将南侵危及英国在远东的利益,遂先发制人于1885年4月间占领了朝鲜南部沿海岛屿--巨文岛。英俄两国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后来经中国清朝政府的多次调解,并在俄国许诺不占领朝鲜领土的条件下,英国军舰才于次年的12月驶离巨文岛。这场经历两载的险恶风波,终于平息了下来。
    巨文岛事件表明,沙俄的侵略野心不小,但力量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沙俄从1891年起动工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具有重大军事意义的大铁路的修建,将大大地加强俄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并将极大地削弱英国在东北亚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为了阻止俄国势力南下,英国采取联合日本对抗俄国的政策。为此,英国改变了对日本的强硬态度,其标志是日英修改条约的谈判取得了进展。当时日本的舆论界认为:英国是它真正的同盟者,但不是为了我们,而是出于仇视俄国。1894年5月2日,日本全权代表、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与英国外交副大臣柏提在关于修改通商条约问题的会谈中,柏提坦率地表示:英国对朝鲜并无奢望,只希望不被俄国占领;……只要中国在朝鲜的势力不丢失给俄国,英国就放心了。③英国外交副大臣的这段自白充分地表明:甲午战前帝国主义在东北亚的争夺主要是英俄之间的斗争。在争夺中英国始终居于优势。对马岛和巨文岛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甲午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特别是“三国干涉还辽”以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政府虽然在与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对抗中多次失败,但都没有象这次战争失败之惨。不仅造成军事力量的崩溃,而且也导致了国家财政的破产,更为严重的是,作为清朝统治中心的京畿地区完全暴露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枪口之下。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战后,对中国下手最快的是沙俄。沙俄带头纠合德、法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向中国清朝政府进行无耻的勒索,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也趁火打劫向中国开刀。它们象一群饿狼似地扑向这个昔日的巨人,撕裂他的肢体,吞噬他的血肉,为此而在它们之间引起了激烈的角逐。
    2.英国在东北亚长期维持的优势地位遭到严重的削弱。甲午战后,日本以战胜者的姿态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俄国加强在朝鲜尤其是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德国以一个新的竞争者参加这一地区的角逐,美国不再追随英国,并独立地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甲午战前的相对稳定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从而使英国失去了优势地位。英国代理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这样写道:“俄德法三国--特别是俄国,为中国帮了这样大忙,已使中国人的眼睛再也看不到别的,英国人只好远远地退居下风。”④ “永远地被甩在一边”。“我不相信,在我们的时代里有什么事件或高妙的手段能扭转这种局面。”⑤
    3.甲午战后,日俄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并成为以后10年间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激烈争夺上。(1)日俄在朝鲜的斗争。战后,朝鲜名义上是“独立自主”的,但实际上被日本所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沙俄在“干涉还辽”逼使日本退出已到手的辽东半岛以后,为了扩大在朝鲜的势力,又同日本展开了新的争夺。从日本的“北进”大陆政策来看,夺取朝鲜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把占有朝鲜作为“渡满洲的桥梁”,进而征服全中国的一个最初步骤。日本帝国主义者绝不容许别的强国特别是俄国占据朝鲜,而必须由它独自占领。再从沙俄的南下争霸政策来看,它不仅要占有中国东北,而且也要占有朝鲜。只有把日本从东亚大陆排挤出去,使之退回岛国,沙俄才能善罢甘休。这样日俄两国在朝鲜问题上便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如果说战前日俄之间在朝鲜的矛盾仅具有潜在的性质,那么,战后它们之间的矛盾由于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而形成直接的对抗。当时朝鲜政局动荡、内阁频繁更迭,正是日俄两国对立和争夺的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