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当时双方的实力状况来看,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排除对方在朝鲜的势力,在这种形势下,只好采取谈判的方式以解决争端。1896年5月,日俄在汉城签订了关于朝鲜问题的备忘录,日本正式承认俄国在朝鲜与日本有同等的驻军权利,不久,两国又在莫斯科签订了日俄关于朝鲜问题的议定书,对朝鲜实行所谓“共同管理”。日本和俄国之间的妥协只能是暂时的,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妥协局面就会被破坏。以后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2)在中国东北的争夺。日俄两国在朝鲜进行激烈争夺的同时,在中国东北也展开了更加尖锐的斗争。1895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一份意见书中写道:国家对外政策的核心是“称霸东亚”;从日本国防战略思想考虑,日本必须从“维护主权线”彻底转向“扩张利益线”,而其重心又必须从朝鲜半岛扩大到中国东北;俄国将成为日本“扩张利益线”、“称霸东亚”的首要障碍。因此在军事上必须进行更大规模的军备扩张,在外交上必须摆脱孤立局面,实行外交政策的转变”⑥。山县有朋的意见书,实际上成为日俄战争前日本大陆政策的纲领。 以沙俄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活动,扩大了沙俄对中国清朝政府的政治影响,更刺激了它的侵略胃口。以这一事件为起点,“在俄罗斯帝国的国际关系中,满洲在1895年已完全作为一个国际问题出现,并且占据了首要的和最急切的地位。它在以后整整10年中成为俄国对外政策的基本问题。”在俄国的远东政策中,“满洲问题已不仅是一个边界问题了”,满洲将成为俄国侵入中国内地的出发点。⑦这里不难看出,中国东北已成为沙俄南下侵略中国并称霸远东的战略基地。总之,日俄两国对中国东北的争夺,正是它们推行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甲午战后中国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仇日、疏英、联俄”的政策,也为沙俄入侵中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896年6月,沙俄通过《中俄密约》取得在中国东北修筑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衔接、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中东铁路。1898年3~5月,沙俄又利用德国占领胶州湾的机会,取得了旅顺、大连25年租借权和哈尔滨到大连的南满铁路的铺设权。这样中国东北地区实际上落到了沙俄手中,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出兵东北,而且准备长期占领,这不仅激化了俄国与英美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促成日本对外政策的重大改变。在朝鲜和满洲问题上,日本原来是采取与俄国“互不妨碍”的政策,主张朝鲜归日本,满洲归俄国。这就是日本对外关系史上所谓的“满鲜互换主义”。但是,当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拒绝在俄军撤出中国东北之前讨论朝鲜问题,并特别强调:“韩国问题之解决如不同满洲问题联系起来,则不能令人满意”⑧。山县有朋已预见到日俄之间“早晚有一大冲突,乃势所不免”,并建议与英国结成同盟,共同抵制沙俄的南下。⑨从此以后,日本的对外政策就从“满鲜互换”转变为“满鲜一体”了;日本已把“满鲜问题”作为对外政策的中心。这就充分表明:日俄矛盾已成水火之势,最后导致了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45页。 ②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③鹿岛守之助:《日英外交史》第7~22页(附录)、第150页。 ④《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173~174页。 ⑤《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201页。 ⑥《陆奥宗光关系文书》第41~48页。 ⑦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列宁格勒1928年版,第4页、第80页。 ⑧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34卷,第524页。 ⑨大山梓:《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房1966年版,第26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