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方面,希腊人还有两个特殊贡献。其一是通过殖民运动,将发达的东部地中海文化和希腊文化推向西部,越过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直至今日法国的马赛。⑧ 其二,通过希腊化运动,促成地中海地域文化的大融合。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率领43000步兵和5500骑兵出征西亚,公元前333年控制了幼发拉底河一带,公元前332年征服了埃及,公元前331年至公元前330年征服了波斯,公元前329年春跨越印度Kush到达Bactria。这样地中海文化圈一直往东扩展到印度河界,同印度河-恒河文化圈相接。亚历山大推行的“希腊化”,在这广阔地区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但是,文化的传播不像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文化上落后的民族靠军事力量统治先进文化地区之后,反倒为被占领者所同化(如中国的北魏、清王朝,灭亡罗马的哥特人)。文化上先进的民族当它占领同样发达地区之后,往往形成文化上的反哺现象。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可以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次文化上的反哺过程。特别是此时正好是希腊城邦制衰落,传统的以城邦为生活中心的价值观念遭到挑战,希腊人的精神天空面临危机的时候。同“希腊化”始作俑者的主观愿望相反,文化的反哺超过了希腊文化的对外影响。这点很重要,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不是单向运动,将西亚、埃及文明通过腓尼基和希腊的殖民运动推向西部。同时还通过“希腊化”所开拓的双向流通,使得各个地区的文化超脱地区局限和原有文化的民族局限,走向文化的融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希伯来文化。犹太教仅局限于犹太人。耶稣及其门徒突破传统犹太人的局限,自称是全世界的“光”和“盐”,意在撒向全世界,这正是在地中海文化交融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才有后来的使徒保罗和犹太哲学家斐洛,才有以希腊文为载体的新约和教父哲学。这已经不是巴勒斯坦地域的现象,而是地中海的宗教文化现象。 “希腊化”还为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世界,最终形成地中海文化圈扫清了障碍。罗马的起源,自古有三种说法:一为希腊人所建城邦,二为Etruscan人所建城邦,三是由特洛伊的艾尼阿(Aeneas)和拉丁姆平原的罗慕洛(Romulus )这两位神祠血统的英雄相结合而建。公元前3世纪后, 罗马接受第三种说法:“罗马人决定成为特洛伊人,他们知道这样会获得其它拉丁村落的支持。”⑨ 罗马诗人维吉尔适合罗马人的口味,写了Aeneas史诗。说是特洛伊陷落后,英雄Aeneas率领残部逃亡到拉丁姆平原,同当地拉丁语族人相融合,成为后来罗马人的祖先。双方就名称、服饰、语言等等发生了争执,代表特洛伊一方的Juno女神同意停止同丘比特的争论,“拉丁人不改变他们的名称成为特洛伊人,也不改变自己的服饰和语言”。“他们的国家就叫Latium(拉丁姆)”。⑩ 这个神话故事正好说明西亚和罗马的关系。 罗马人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4-205、201-197、171-168年),控制了希腊和马其顿。通过叙利亚战争(公元前192-188年)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它的劲敌是腓尼基人在现今突尼斯境内建立的迦太基,其势力发展到现今的西班牙。罗马人称之为“布匿”。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218-201、149-146年)才为罗马所灭。从此,地中海世界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 然而,大一统的帝国不一定有统一的文化。罗马帝国之所以能促成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它从建城经共和时代至帝国时代,一向善于调和和折中。这个民族以调和拉丁姆平原的各支印欧语族起家,之后融合上古时代进入意大利的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经过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的伊特拉斯坎人,发生了对希腊文化的认同与敬重,以至于达到全盘吸收的地步。它每征服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就将象征这一地区、民族文化的神灵请进罗马的“万神庙”。这是古今许多征服者无法比拟的。被征服者屈服于征服者的威力,同时文化与民族精神犹存。源自东部的方术和宗教都可以向罗马本土传播。基督教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传向罗马本土。罗马人完成了从容忍到融合的转变,最后于392年竟然把基督教定为国教。 由于地中海域历史上形成的地域文化(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等)日益超越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在跨地区与跨文化的交流中日趋灵活和可塑;由于后起的希腊与罗马在文化上的开放与宽容,所以同一生态背景的地中海域,形成了既有各自特色,又有共同质素可以互相吸纳的地中海文化圈。这就是本文“反思地中海”而形成的基本结论。 三、地中海文化圈论断的学术意义 将环地中海看作一个文化圈,对我们研究这个地区的历史、哲学、宗教乃至当代欧亚非政治、经济都有新的启示。这里仅择二例论之。 (一)历史地评估欧洲与西方文化 由于当代西方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作祟,人们往往误以为自古就有个“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以及“远东、中东、近东”概念,以为欧洲自古就有独特地位。其实,如本文开首所说,首先进入人类文明的地区是西亚环地中海地区。公元前九千纪之前,阿尔卑斯山北还处于冰河期后期。欧洲主要人种雅利安人最早的生活区是高加索。后来向四周扩散,成了哥特人、斯拉夫人的祖先,两次南下和东进才有西亚的印欧语人,希腊的亚该亚人、多立斯人,以及印度河恒河地区的印欧语人。“Europe”(欧洲)的名称可能起于希腊神话。腓尼基国王的女儿Europa被宙斯劫走,藏于克里特岛。为了躲避腓尼基国王的追查,又转移至希腊中部。希腊人认为,希腊本土以东、爱琴海对面为Anatolia,即太阳升起的地方。以西为Europe,即太阳西落藏Europa地方。罗马人创造了另一神话,Europa被化身为白色公牛的朱庇特骗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Titian以此为题创作了油画“抢夺Europa”。中世纪法兰克王朝末,查里曼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他的发迹是在阿尔卑斯山北的现今的奥地利,他将所征服的这片大地也命名为Europe。所以用“欧洲”指称乌拉尔、高加索以西,地中海以北、大西洋东岸这一大块地方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11) 且不论其词源,就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而言,直至罗马帝国时期,外高卢及阿尔卑斯山以北大都处在部落制后期。2004年出版的Ancient Europe: 8000B. C. to A. D. 1000,两大卷共1143页,副标题颇有意思:“Encyclopedia of the Barbarian World”(未开化人世界百科全书)。编者在导言中说:“我们关于‘未开化人世界’(或译‘野蛮人世界’)的界定覆盖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1000年,共9000年。这个起点和终点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慎重选定的。起点以欧洲冰河期的终结和近代气候条件的形成为标志。终点以基督教在北欧、东欧的传播,以及许多欧洲近代国家的确立为依据。在这9000年中,欧洲社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2) 该书卷首分东南欧、东欧、中欧、南欧、西北欧、西南欧六个地区,用图表标识从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八个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不难看出,当时的欧洲是相当落后的,难怪编者称之为“barbarian world”。10世纪至11世纪,法兰克王朝一分为三,奠定了德、法、意三国的基础,基督教确立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游离于庄园经济之外的近代城市开始出现,欧洲开始走向中世纪的鼎盛时期。15世纪大航海时代和大西洋沿岸城市兴起之后,经济政治中心转到英国、荷兰、法国和后起的德国,这样以新型经济关系为基础的近代西方文化或者说欧洲文化才取代了历史上的地中海文化圈。以大航海时代为背景的欧洲中心观念形成之后,近东、中东、远东观念取代了希腊罗马以至十字军东征时的“东方”观念。“亚洲”才被分为西亚、中亚、东亚、南亚、东南亚,爱琴海东岸及安那托利亚地区才被称为“小亚”。当代人著书立说,往往用现代的概念指称古代的这些地域,读者误以为古代的希腊、罗马就代表欧洲;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将地中海变为自己的“内海”,就象征欧洲对亚非的强势地位。这就有悖历史了。“地中海文化圈”的观念,有利于现代人打破欧洲中心论观念,将“亚非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接合部“环地中海”如实地定位为一个连接亚非欧三界的文化圈。同时,对于突破当今中外出版的世界文明史的框架,站在当今世界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将全球文化的演进当作一个历史过程,从总体上考察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结古今文化间关系,提出我们自己的处理当今世界文化间关系的文化发展战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