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雪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资治通鉴》里的智慧,您觉得应该是什么? 张国刚:《资治通鉴》内容十分丰富,胡三省说,(读通鉴)就像老鼠过江,有多大肚子,就可以喝多少水(有多少收获)。王夫之《读通鉴论》三本书,都是他读书的心得。但是,归纳起来看,《资治通鉴》给读者传递的信息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守正,一个是出奇。守正就是要讲德治;出奇就是讲权变。 关于德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叙述三家分晋、智伯灭亡的故事之时,对于德与才有一篇长达千字的评论。认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意思是仁德第一,才能第二;一个人的才能要服从于德,无德有才就会像三军没有统帅一样。为政以德,这里的“德”包含着价值观,也包含着方法论;对于领导者来说,还包括领导力的核心内容,即所谓方向、目标、愿景、价值等。 关于“权变”,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所谓“行权立断”、“违经合道”。 东汉末年,何进在袁绍的鼓动下,要诛杀全部宦官,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他就想找董卓等进京来逼太后。陈琳就告诉他,你不要这样,你现在掌天下之权,应该“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后面四个字《三国志》有,通鉴里没有)。陈琳的意思是你军权在握,先把宦官办了,然后再慢慢与太后解释嘛,干吗找外兵入京,你能控制得了外兵吗?虽然用的手法未必是常规的,可是最后的结果是合道的就行。 又如,211年,庞统建议刘备取益州,刘备犹豫地说,现在我全靠与曹操反向操作,才有立身之地,治民理政,“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庞统就说:大乱之时,治民理政,“固非一道所能定也。”意思是,宽与急、刚与柔,要变通运用。 其实这是《资治通鉴》里的一种价值观。不过这种价值观被包装在儒家的“政治正确”里面。但是曾国藩独具智眼,看出来了,他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就是说,我们读《资治通鉴》,不光读它“正”这一面——大仁大义,社会责任,还读它“奇”这一面——兵家讲用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贾雪飞:《〈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一书共二十讲,每一讲都以不同视角探讨家国兴衰的道理。那么您认为历史中有没有贯穿始终的、与家国兴衰密切相关的道理或者因素呢? 张国刚:可以从战略和战术层面分头来看家国兴衰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讲,时代的潮流决定了家国的兴衰,这是战略层面来讲的。从战术上来讲,领袖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刘邦和项羽。刘邦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心胸开阔,而且他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是超群的。他起兵之初,一无显赫家世,二无雄厚资财,却凭借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张良等人的追随。而项羽却好逞匹夫之勇,整个楚汉之争中,他都在自己打,他很厉害,谁也打不过他。但刘邦呢,却自始至终在下一盘棋。刘邦最大的本事,在于他会用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项羽作为领袖,他的气度和处事就成了历史上的反面教材。他有妇人之仁,看到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当别人立了功,要封官晋爵时,他就“印刓敝,忍不能予”,舍不得了,自己把印绶磨坏了也舍不得给别人。人才的向背靠什么?看你能不能跟他分享,看他在你这里有没有用武之地。在这一点上,项羽确实没有领袖的气度。 另外,一个国家的兴盛,是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的。之前也讲过,比如秦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一套奖励耕战的制度,把资源用在耕和战这两个方面。秦始皇之前的六代秦王,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到秦庄襄王,虽然有的短命,但是没有人昏庸,一百余年持续推进奖励耕战的政策,为国家的兴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能不能让利好政策持续,对一个国家的兴衰也至关重要。 贾雪飞:从书名的“家国兴衰”就可以看出,您是充满了经世情怀的。您写作这本书,是想通过《资治通鉴》为我们当代提供一些可借鉴的道理吧? 张国刚:最初我给清华大学本科生上“《资治通鉴》导读”课时,就想用通俗的方法来展现历史带给我们当代人的智慧。我认为《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史学名著,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史料价值,一个是史著价值。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作为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阅读鉴赏价值。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评价《资治通鉴》“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王夫之认为阅读《资治通鉴》,知历代兴衰,明人事臧否,“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我们研究历史,重视古代典籍的史料价值;我们学习历史,更要探讨历史著作所展现的人世兴亡、家国兴衰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专业历史学工作者,我想通过这本书,用通俗的方式给大家讲解历史和文化,也是在为社会大众服务,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一点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