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 蒋大椿 参加讨论

“生活”,当是准确把握孙中山民生概念的最难之点了。生活通常是指人的各种活动。有的学者将孙中山的民生涵义说成包括人的一切努力和活动,正是作这种泛义理解的。但这并不符合孙中山这里讲的“生活”概念的原意。
    首先,这里说的生活不包括物质生产。中山先生本人对生产与生活概念是有区分的。他说:“在太古吃果实的时候,地广人稀,人人都是很容易觅食,不必做很多的工就可以生活。到了渔猎时代,人民就要打鱼猎兽,才能够生活,就是要做工才能有饭吃。到了游牧时代,人类要从事畜牧才可以生活……至于农业时代,人类要树艺五谷才可以生活”(注:《孙中山选集》,第828页。)。从打鱼猎兽、从事畜牧、 树艺五谷到后来的机器劳动,都是做工即物质生产,这是求生存的活动。生活则是直接维持人民生命存在的活动。孙中山显然赋予生产与生活以不同的涵义,生活不同于生产。有的学者之所以把民生涵义中的生活概念泛化,包括生产在内的一切活动,可能与误解孙中山的如下论述有关。他曾说过:“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注:《孙中山选集》,第819页。)。人类求生存当然包括物质生产, 而且包括更加广泛的内容,但这里却不能根据中山先生讲话的字面意思,把人类求生存理解成“民生”。孙中山这里说的“民生问题”实际是指求得解决民生问题。人类求生存就是求得解决民生问题,求生存中的物质生产不能包括在民生的“生活”涵义之中。
    其次,这里说的生活不仅未包括物质生产,并且也不是指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在内的一切生活,而只是指经济生活。孙中山说过,西方是在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完成以后,自实业革命发生,许多人没有工做,因而不能生活,从而产生了社会问题即民生问题,于是出现了社会主义。按照他的理解,“社会主义的范围,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问题,就是研究人民生计问题”(注:《孙中山选集》,第806页。)。在中国,孙中山说,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 在民族、民权问题解决以后,民生主义便同社会主义一样,也是研究和解决人类的经济生活问题。他在《民生主义》演讲的开头便明确提出,他是“在科学范围内拿这个名词(即民生--引者)来用于社会经济上”(注:《孙中山选集》,第802页。)。显然, 这里民生涵义中的生活是指人民的经济生活。
    复次,这里说的生活也不是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而是指维持人民大众生存所需要的经济生活。孙中山提出:按照“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生活进化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半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第二级“叫做安适”,第三级是“奢侈”(注:《孙中山选集》,第364页。)。实际上, 安适、奢侈也都是人的需要,那是一种发展的享受的生活需要。可见孙中山讲的第一级需要指的是生存的需要。“民生”所指的生活,主要便是指的这种满足人民生存需要的生活。孙中山说:“我们现在要解决民生问题,并不是要解决安适问题,也不是要解决奢侈问题,只要解决需要问题。这个需要问题,就是要全国四万万人都可以得衣食的需要,要四万万人都是丰衣足食”(注:《孙中山选集》,第365页。)。 可见孙中山这里说的“生活”,主要是指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一类的经济生活。
    综上所述,作为孙中山历史观理论基石之一的“民生”概念,指的便是维持人民群众生命存在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一类的经济生活。有了这种经济生活,人民才能生存。这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山先生民生史观的关节点之一。而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符合中山先生所说“民生”之原意的。
    2.民生是历史的重心
    孙中山的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论,是针对流行的唯物史观理论要点之一,即他所说的物质是历史的重心而提出来的。孙中山指出,西方自实业革命后,生产力发生大变动,机器占了人工,许多人失业,从而产生了社会问题即民生问题,并因此而出现力求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是乌托邦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到了马克思,则“是全凭事实,不尚理想”,而且尤其重视科学方法,“用他的聪明才智和学问经验,对于这些问题作一种极透彻的研究,把古人所不知道和不能解决的都通通发明出来。他的发明是全凭着经济原理”,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在这种历史中所发明的最重要之一点,就是说世界一切历史都是集中于物质,物质有变动,世界也随之变动。并说人类行为都是由物质的境遇所决定,故人类文明史,只可说是随物质境遇的变迁史。马克思的这种发明,有人比之牛顿发明天文学之重心学说一样。现在马克思发明物质是历史的重心,因为他的研究透彻,理由充足”,所以人们都“信仰他”(注:《孙中山选集》,第809-811页。)。马克思本人并没有说过物质是历史的重心,但孙中山的这种理解却是有其根据的。
    上文在解释“社会”一词涵义时曾经提到,孙中山认为社会是人群或有组织的人群。当时流行的唯物史观讲的社会或社会形态,指的是社会环境。五四运动以后,唯物史观理论被较系统地介绍进中国。当时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历史的唯物论者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因为历史上物质的要件中,变化发达最甚的,算是经济现象。故经济的要件是历史上唯一的物质的要件”。“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都依着他迁移变化”。经济构造本身变化的原因,“马克思则以‘物质的生产力’为最高动因”(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看,李大钊在五四时最早将唯物史观较系统地介绍进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孙中山的行文看,他似读到过李大钊的以上论述,并将这种唯物史观理论要点之一,概括地称为“物质是历史的重心”。
    孙中山对于马克思是尊重的,并且受到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定影响,因此改造了他的三民主义。但他却不赞成当时流行的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解释。他在提出马克思发明物质是历史的重心以后,接着说,欧战以后,马克思的信徒发生分裂,互相攻击和诋毁。“由于这些攻击诋毁,马克思的学说便发生了问题,就是物质到底是不是历史的重心呢?”他在同一页书中连续地发出同样的问题。他显然认为物质是历史的重心论是不对的。但孙中山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马克思理论。他所说的物质是历史的重心,实际上是指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至整个历史的发展。这种历史认识如果有失误,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孙中山是很难从理论上进一步讲出更多道理来的。但他直观地察觉到一点,这种历史理论忽视了人:“马克思以物质为历史的重心是不对的,社会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而社会问题中又以生存为重心,那才是合理。……这种发明就是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注:《孙中山选集》,第812页。)。 孙中山在这里的确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
    孙中山认为,与物质境遇相比较,历史主体的人是历史的重心。而在人的各种生活中,尤以维持人们生存的经济生活即民生是重心。所以归根到底,民生是整个历史的重心。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表明了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这确实显示了他的历史观突出历史主体即人以及人的维持生存的经济生活的本质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