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什么说民生是历史的重心? 孙中山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其一,民生是生产、经济、政治等一切活动的中心。他对民生即人民生活是生产的中心作了重点说明。他以汉冶萍公司为例,指出生产必须有销路,要有市场,靠市场的消费才能赚线。如果市场不需要,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就要亏本。“由汉冶萍这一个公司的情形来说,实业的中心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消费的社会,不是专靠生产的资本”。“实业的中心要靠消费的社会”。“所以工业实在是要靠民生。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注:《孙中山选集》,第825页。)。其二,民生是因,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 他说:“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像阶级斗争和工人痛苦,那些压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注:《孙中山选集》,第835-836页。)。其三,“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注:《孙中山选集》,第835 页。)。孙中山对此是放在民生是一切社会变态的“因”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维持人民生存的各种生活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人民要维持生存,就会有衣食住行种种生活需要。正是这种种需要,促使了各种解决人们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发生。 孙中山这里讲的只是部分的片面的道理。比如,他说民生消费是历史的中心。实业、生产当然要靠市场消费,但如果没有生产,又拿什么东西去消费呢?又比如,他说民生是一切社会变态的因。那么它是不是果呢?就在同一篇文章中,孙中山便说过,吃饭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国人所以没有饭吃,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农业不进步,其次就是由于外国经济的压迫”(注:《孙中山选集》,第847页。)。这里,孙中山已经将民生消费视作果,而将农业和其它问题视为因了。至于人民生活的物质生活需要,如果不进行物质生产,那么需要只能作为动因,而不可能成为动力。孙中山上述片面性的失误,在于他专注意历史主体的人,而忽视了社会环境。 孙中山提出的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抓住了流行的唯物史观忽视人的弱点,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尤其是维持人生存需要的经济生活,显现了他的历史观的本质特征。他并没有正确地解决问题。但他确实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当代中国理论界重视,以求进一步深入探索,获得对社会历史的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 以往许多学者将“民生”与“人类求生存”混为一义,便很难清晰理解孙中山的历史观。实际上,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表明了孙中山对横向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看法,是民生史观的第一层基本涵义;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表明了孙中山对纵向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原则的看法,是民生史观的第二层基本涵义。 1.“人类求生存”的涵义 “人类求生存”的涵义,是指人类经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求得生存。孙中山说:“古今一切人类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要求生存”(注:《孙中山选集》,第817页。)。可见孙中山是把一切人类的努力, 都包括在求生存内容之中的。它有以下两层具体的涵义: 其一,人类求生存包括着精神努力。精神中自然含有意欲、信念一类成分,孙中山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注:《孙中山选集》,第117页。 )又说:“人民心力为革命成功的基础”(注:《孙中山选集》,第539页。), “心力”当然包括意欲、信念等。否认孙中山所说的人类求生存包括精神努力,是没有必要的。但把求生存看做仅仅就是意欲,更不正确。 其二,人类求生存包括着实际活动的努力。从中山先生的具体论述而言,应该说,它更多地包含着实际活动的努力。“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所以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注:《孙中山选集》,第693页。)。奋斗显然是指活动, 其内容:一是物质生产活动。他说:“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第一是交通事业……第二是矿产……第三是工业”(注:《孙中山选集》,第841页。)。在讲到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时, 孙中山还特别提到要用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二是解决分配等的经济活动:“我们要完全解决民生问题,不但要解决生产的问题,就是分配的问题也要同时注重的”,应采取“分配公平方法”(注:《孙中山选集》,第860页。),实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 三是政治活动:“人类要解决生存,必须有两件最大的事:第一件是保,第二件是养”(注:《孙中山选集》,第693页。)。“养”靠生产,“保”即自卫。 在文明社会里,无论个人、团体或国家,要自卫就要有权,为此便须进行政治活动。“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收回外人管理的海关,我们才可以自由加税,实行保护政策”(注:《孙中山选集》,第876页。),以发展民族工业。 由这里看出,他说的政治活动还包括民族斗争。“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如果政治不良,在国家里头无论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注:《孙中山选集》,第738页。)。 四是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世界进化,随学问为转移”,“盖学问为立国根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22-423页。)。 “非学问无以建设也”(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60页。)。“学者,国之本也”,故必须振兴教育,“育人才而培国脉”(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253页。)。教育曾被孙中山列为民生主义的“四大纲”之一。在《民生主义》中,孙中山多次提出要以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他还说过:“世界上的文明进步,多半是由于宣传”(注:《孙中山选集》,第557页。),等等。 可见孙中山讲的人类求生存,既包括了人的精神努力,又包括了人的实际活动。实际活动则包括了从物质生产、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到宣传的各种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