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缓和政策的推行,使西德加入了联合国和参加欧安会等一系列国际活动,改变了西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渐孤立和只能坐“小人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联邦共和国在西欧、大西洋和国际工作机构中的地位,联邦共和国更加独立了”。(17)通过对苏缓和的实施,西德可以挟苏联来影响和牵制美国的外交决策和实践,西德在美苏之间纵横捭阖,外交上有了更大的行动自由,西德外交政策不再是“美国政策的炮筒子”。(18)对苏缓和政策,使西德外交政策从以往的众多限制中解放出来了,使西德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战略目标的国家,西德对外政策在整个第三世界获得了更广泛的活动空间,消除了国外对西德普遍持有的一种不信任感和戒备、疑虑心理,给西德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极大地提高了西德在国际上的道义形象。西德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重要,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苏政策的实行,也推动了两个德国之间政治关系的松动和改善,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德国在人员交流、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等方面的飞跃发展。到1975年,西德包括西柏林成为东德外贸中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东德对西德经济的依赖性日益增加。据统计,在勃兰特当政的近五年间,从西德(不包括西柏林)到东德旅行的人数成倍增长,达800万人,同期约有500万东德人去西德观看了运行中的资本主义。两国人民的频繁来往,使由于德国分裂造成的隔离感消除了,民族认同感增强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加强了东德对西德经济的依赖,客观上为德国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 第三,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对苏缓和政策,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消极影响。 从间接方面来看,德国社民党对苏政策的实行,社民党政府在内政外交上的成功,有利于欧洲其它国家社民党(工党、社会党)统治地位的巩固,有利于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在第三世界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展,从而使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球蔓延开来,成为对抗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突出代表。从直接意义上讲,德国社民党对苏缓和政策,使社民党同共产党之间关系得到松动和改善,促使苏联和东欧诸国共产党内部和社会各阶层中出现分化。在苏联、波兰和东欧其它国家都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一些反共组织也出现了,并开展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活动。这些持不同政见者和反共分子就成为西方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代理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国社民党的对苏政策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战略的一个重大步骤。 注释: ①[英]卡尔·科柯:《今日西德》,伦敦卢特莱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②④⑥⑦(12)(13)(17)(18)[德]勃兰特:《会见与思考》,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77,458,11,162,443,442,211,137页。 ③⑩[德]施密特:《伟人与大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和18页,第24和22页。 ⑤⑧(14)[美]W·F·汉里德等:《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44,97,97页。 ⑨潘琪昌:《走出夹缝》,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11)(15)[美]W·F·汉里德:《西德外交政策:1949-1979》,美国威斯特威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148,124页。 (16)殷寿征等:《维利·勃兰特》,时事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18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