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莱茵兰事件及其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泰安师专学报》 孙月华 参加讨论

莱茵兰事件对英国的威胁虽不象法国那么直接,但它打破了欧洲的均势,直接冲击了战后英国倡导的新秩序。根据洛迦诺公约,如果德军进入非军事区,英国有义务以它自己的武装部队来支持法国。但这时英国不愿冒引起战争的危险。1936年3月7日上午,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就此事表明了英国的立场:“鉴于形势的严重性,希望法国在与有关政府,尤其是和英国政府协商前,不要采取任何无可挽回的、有碍未来的行动。”⑨英国政府一方面承认德国军队占领莱茵兰是对条约的神圣性原则的一个重大打击,另一方面又认为德国目前的行动没有引起敌对行动的危险。德国人只不过是“收回自己私人的宅旁花园而已。”⑩英国不仅没有准备对付德国,而且也反对法国采取行动,这使得法国国内的妥协势力进一步增长起来。
    如何对付德国的威胁,就要看洛迦诺缔约国和国联的行动了。
    3月10日,在巴黎召开了洛迦诺公约缔约国会议,会上英国和比利时主张与德国进行谈判,而意大利则保持缄默,会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转到伦敦国联大会上继续协商。3月12日,国联大会召开,但这次会议的主题不是如何对付法国的挑衅,而是纠缠于希特勒的和平建议,直到3月19日,才投票确认德国违反了公约,法国要求各缔约国履行诺言,迫使德国从莱茵兰撤军,但英国等国一方面宣称洛迦诺公约的保证依然有效,另一方面却只同意说服而不是强制德军撤出。而德国军队当然不会听从这些说服,在这段时间里,德国在莱茵兰的军队不断增加,重新武装非武装区已成既定事实。因此,伦敦会议的实际结果只是各缔国默认了德国重新武装莱茵兰的合法性。
    由于英法等盟国的妥协与退让,希特勒在莱茵兰的冒险又侥幸得逞。这一事件使欧洲丧失了可以制止战争的最后一次机会,其后果之惊人和重要,超过了当时所能想象的程度。
    (三)
    希特勒兵进莱茵兰,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事行动,但却为德国在欧洲的广大的新的机会打开了道路。
    对德国来说,兵进莱茵兰的成功,使希特勒的声望和权力达到了过去没有一个德国统治曾经达到的高度。3月7日,是德国一个欢乐庆祝的日子、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德国的战败和屈辱的象征,被彻底挣脱了,不论一个德国人多么不喜欢希特勒和他的匪徒式统治,他也不得不承认元首已经完成了共和国连试都不敢试的事情,德国国家的荣誉已经恢复了。这一胜利确立了希特勒凌驾于他的将领之上的地位,显示出希特勒在对外政治军事问题上比他的将领们要高明的多,从而提高了他在人民和军队中的威信。希特勒曾吹嘘说:“如果不是我,而是别人当德国的领导人,会发生什么情况!他会吓破胆的。但我的无可动摇的顽强和惊人的沉着,挽救了我们。(11)希特勒个人这种政治上的成功感,加强了他个人在国家决策中的作用,限制了他的将领们对其牵制作用,削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希特勒势力。
    同时,兵进莱茵兰的行动,迎合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复仇争霸的叫嚣,使德国的军国主义分子欣喜若狂。正如威廉、夏伊勒所描述的“德国士兵开进莱茵兰,使他们日耳曼血液中的全部黩武主义精神涌上了脑袋,他们大喊大叫地跳了起来,他们的手举起来做奴性的敬礼,他们的脸因歇斯底里而变了样,他们张大嘴的叫喊不休,他们的眼睛闪耀着狂热的光芒。”(12)这一行动,象一针强心剂,再次掀起了德国复仇主义情绪,刺激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德国军队凭借着国内这种狂热的支持,很快便在莱茵兰德法和德比边境建立了一道巨大的和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它的陆军已建立在完备的征兵制基础上,大批情绪热烈的志愿兵充当生力军,德国陆军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组织的成熟和素质上都大有提高。德国把整个工业变成了一个兵工厂,把全部人口熔为一部有纪律的战争机器,德国真正的重新武装起来了!这是莱茵兰事件的后果之一。
    其二:德国兵进莱茵兰,构成了对法国的直接威胁,预示了法国末日的开始。莱茵兰位于德法交界处,它的归属无论是对德、对法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这里建立非军事区,无疑是为了制约德国防止其东山再起,从而保障法国的安全。因此,德国对在自己领土上保留一块自己无权驻防的非军事区是极不甘心的。德国清醒的估计到,一旦德国在西部挑起战事,那么战场首先是在德国本土上,而且正是在它的工业区。倘若德国首先对其东邻战争,这必然会引起法国的干涉,而莱茵兰非军事化的存在,会使这种干涉变得更加有效和积极。所以,莱茵非军事区的存在对法国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对德国则恰恰相反。因此,莱茵兰重归德国,法国的战略优势由此丧失。凡尔赛和约已被希特勒彻底埋葬,法国制约德国的法律依据已不存在,它已不能随时进入德境对其行为进行制裁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一落千丈,这对法国乃至欧洲都是一场灾祸。
    其三:希特勒兵进莱茵兰,瓦解了英法的同盟体系。
    由于英法没有阻止德军的进占,使它的东方盟国认识到:法国不愿用战斗来反击德国的侵略。法国有一百个师,尚不敢击退三个营的德军,来保卫自身的安全,那么德国在东线进攻时,法国怎能给予他的盟国以援助?况且,由于德国在德法边境的后面建立起一道堡垒防线,这使法国对其东方盟国进行援助的诺言将无法兑现,在今后的军事行动中,法国只能牵制住一小部分德军,而德军主力将会腾出手来对付它的东方邻国。
    在这种态势下,英法的同盟国纷纷转问,比利时越来越疏远法国,声言要奉行比以往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甚至提出反对它的任何邻国借用比利时的领土进攻另一个国家,这一政策直接影响了三十年代英法的军事部署和军事计划的实施。而波兰、罗马尼亚、捷克等国则奉行中立政策,各国都开始向德国靠拢,法国几乎丧失了他在欧洲的所有盟友。正如牛赖特所估价的“一俟德国的防御工事修筑完峻,中欧各国认识到法国不能随便进入德境时,所有这些国家就会对他们外交政策开始有非常不同的想法,一个新的星座就将形成。”(13)至此,三十年代法国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政策彻底破产,英法的同盟体系荡然无存。英法再也不可能利用欧洲集体力量来对付希特勒德德国的扩张了。
    总之,在英法任由德国夺取莱茵兰之后,除战争之外已经没有别的办法来阻止希特勒了。”(14)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936年中期,希特勒在推行侵略政策和破坏条约时,并不是凭它的实力,而是凭借英法两国的不团和怯懦,他开始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无不是孤注一掷,他知道他是经不起对方认真反抗的。强占莱茵兰和莱茵兰设防是最大的赌博。结果都非常成功。他的对手太优柔寡断,不敢接受挑战。“当他在1938年采取第二个步骤时,他的恐吓不再是虚张声势的了。这时他的侵略行动是以武力为后盾的,而且已是优势的武力。当英法政府发现这种可怕的变化时,已经太迟了。”(15)
    注释:
    ①参见《国际条约集,1917-1923》 北京1961年版第88-89页
    ②参见《国际条约集,1924-1933》 北京1961年版,第209。
    ③④⑤⑥⑦(11)(12)(13)均见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失亡》世界知识出版科
    ⑨《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下卷,北京1977年版
    ⑧⑩T.A.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7页
    (14)(15)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第362页 第31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