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发展始于大规模经济危机开始的时刻。大规模经济危机意味着,千百万人陷于苦难,丢掉工作岗位,对前途充满恐惧,作为商业、手工业、农业等部门的小所有者丧失其社会生活条件,人们茫然失措、惶惶不安,在绝望中寻找出路。”(注:(德)莱因哈德·屈恩尔:《法西斯主义剖析》,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到此为止,大危机以极端的严重的破坏性方式表明,二十年代以来得到高度发展然而又是相对孤立和分散的一般垄断水平的集中,已不能正常维持高度社会化的生产,也不能适应社会化生产对更大范围、更高水平进一步集中化管理的历史趋势。这使国家政权必然一步步地走向维护私有制前提下的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模式。旧帝国封建性高度集中化的王冠,早已被一战打翻在地而无人拾取;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由于工人阶级自身的不成熟和分裂等等原因,与历史机缘失之交臂;西方民主型的社会政治构架可以实现民主型的干预,于德国的长期专制历史环境中又水土不服而时常离国而去。在魏玛国家的反危机集中化试验中,布吕宁的施政里“没有一项法令奏效,几乎每一项措施都起了不利于生产的作用”(注:(德)海因茨赫内:《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9页。)。巴本上台后,危机却达到最严重的水平。至于施莱歇尔,到1933年1月, “大庄园主不断缠住了他们的总统,要求罢免施莱歇(尔);德国工业全国协会也可以举出一大堆理由要总理下台”(注:(德)海因茨赫内:《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18页。)。 出于维护资本生存利益的需要,“经济界的共同利益是清除布尔什维主义的恐惧,希望民族社会主义者有朝一日上台,能在德国奠定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另一共同的利益是希望希特勒的经济纲领付诸实施”(注:(德)莱因哈德·屈恩尔:《法西斯主义剖析》,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7页。)。上述库尔特·冯·施罗德男爵在战后纽伦堡审判中的自白,正反映了从魏玛国家集中化试验向希特勒政权的自然过渡。果然,同年同月的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这一任命,宣告了德国原有统治阶级的权势集团与法西斯党人正式结盟的最后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