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指出,第一,在移居美国的众多自由移民中,欧洲移民构成了移民的主体。1815年至1915年,约有3000万欧洲人移居美国(注:[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586、756页。),并且绝大多数来自工业、教育和政治自由已获得重大发展的欧洲西北部地区(英格兰、爱尔兰、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如1861年至1910年间的2300万移民中,德国人有3844040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有1909839人,爱尔兰人有2270692人,英国人2345206人(注:[美]吉尔伯特。C.菲特等著《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87、189 、189、190-191、365、588、589、678页。)。从欧洲移民的职业构成来看,1837年以前多为农民(即粗工),而在1837年以后多为产业工人,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第二,男性青壮年占移民的多数。1820年至1860年,在移民中男性约占60%,而15岁至40岁占其中的67%。到19世纪最后20年间,移民中男性占75%,其中83%年龄在14岁至 45 岁之间(注:黄安年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1、42页。)。第三,亚洲移民到美国的人数较少,亚洲移民以中国人为主体。究其原因,其一,在近代亚洲国家普遍落后,美国并不重视在亚洲地区招工;其二,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封建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国人出境。中国大清律例第20卷中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等如私自出洋经商,或移居外洋海岛者,捉拿归案后应照通叛律处斩立决。”日本政府为了使日本人留在国内,只许可建造很小的帆船。在日本遇难的水手都不准离去,日本水手在外国遇难的也不准归国(注:[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著《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586、756页。)。中国清政府对出洋移民的镇压政策直到1860年才有所放松,但在此以前已经有部分中国人秘密地离别故土登上了美国海岸。1868年美国同清政府签订了《蒲安臣条约》,规定两国公民和臣民从一国至另一国自由移民、自由往来是符合两国利益的(注:[美]宋李瑞芳著《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第1版,第44、42、24、47、48、49页。)。此后,到美国去的中国移民日渐增多,甚至科罗拉多州还在1870年通过了一项法案,欢迎中国移民,声称“中国劳工的移居满足了对廉价劳动力的要求,加速了该区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的早期繁荣。因此,科罗拉多决定用立法手段鼓励这样的移民,保障移民生命财产安全”(注:[美]宋李瑞芳著《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第1版,第44、42、24、47、48、49页。)。1850年至1859年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有 4.5万人,1860年至1869年达5.4万人,1870年至1879年达13.3万人,1880年至1889年因美国当局限制中国移民使这十年的中国移民人数减少为6.6万人(注:[日]宫崎犀一等编《近代国际经济要览·十六世纪以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10、13、11、12页。)。 至于日本人在19世纪移民到美国的人数极其有限。1861年开始有1人入境,到1885年才增加到49人,1891 年入境的日本人第一次超过1000人,以后增加速度较快,1900年约有1.3万人入境,1907 年超过了3万人,1910年约有6.8万人(注:[美]吉尔伯特。C.菲特等著《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87、 189 、189、190-191、365、588、589、678页。)。毋庸置疑,中国移民适应了美国修建铁路、开发矿藏、开发西部土地资源急需大批劳动力的需要,对美国早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中国教育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由移民时期到美国的移民多为粗工也是历史事实。如19世纪50年代,在旧金山他们“操起木匠、洗烫行业,开设旅店和饭馆”(注:[美]宋李瑞芳著《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第1版,第44、42、24、47、48、49页。)。一个时期,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用的2.5万工人有1.6万名华工。1870年,在加利福尼亚农业工人总数中,华工占了90%(注:[美]吉尔伯特。C.菲特等著《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187、 189 、189、190-191、365、588、589、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