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匈牙利事件和美国的政策(之二)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时殷弘 参加讨论

五、结论
    主要由于苏匈两国有关档案资料的解密、公布或传播情况仍远非理想,匈牙利事件的若干重要环节或层面尚不够清楚,其中苏联的决策过程(包括苏联领导的内部分歧)和纳吉与造反者之间的具体交往尤其显得含糊不明。对于造反势力的内部状况和行为机制,也因为历史调查、至少是苏东以外的学者所知的历史调查不充分而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但是,现有的各种信息仍然能使本文尝试揭示先前的一些著作未能提取的几项基本要素,并且依此足够有逻辑地阐析事件过程及其机理。如前所述,这些基本要素是苏联的犹豫不决,纳吉同造反者之间的距离,他对造反者的影响力之有限以及造反者的政治和组织特征。就变乱爆发后的事态发展而言,纳吉无法制约造反者这一点最为关键,它从根本上排除了以互相妥协来和平解决匈牙利事件的可能性。对比匈牙利事件和波兰事件的结局,不能不感到纳吉和哥穆尔卡与其各自(可以说是类似的)社会基础之间的不同关系具有头等重要性。就变乱爆发的较近原因而言,最具决定性的事态是拉科西由格罗而非纳吉接替主政,它基本上排除了既积极又稳妥地引导和驾驭反对势力并取得社会政治进步的机会。在这一点上,匈牙利和波兰事态也大不一样。至于变乱爆发的较远原因,当然在于人所共知的、赫鲁晓夫以突然方式发动的非斯大林化。
    相当大量的美国档案文件表明,在匈牙利事件酝酿及其进行过程中,美国政策的特征是审慎和节制。在促进拉科西下台期间,审慎和节制主要来源于业已形成并占优势的演变战略思想。变乱爆发后,这样的政策特征又由于另一些因素而得以维持,其中未被先前的研究者指出的,有艾森豪威尔总统本人异乎寻常地担忧苏联在绝望之中发动欧洲全面战争,还有美国政府同苏联相似,希望纳吉而非造反者主导局势,实现一种和波兰事件结局类同的解决。后一因素(尽管有关的具体佐证还不太充分)尤其耐人寻味,表现了即使在对抗期间也存在的超级大国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甚至是在某个一线势力范围国家的内部政治安排及其可预见的政治前景方面。这对于研究冷战史上的同类重要问题或许可以有所启发。
    注释:
    [1]布热津斯基:《苏联集团--团结和冲突》(Zbigniew Brzez-inski,The Soviet Bloc:Unity and Confilict),纽约1961年版,第197页。
    [2]见时殷弘:“促进苏东变革--从设想到政策”, 载于《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布热津斯基:《苏联集团》,第241页。
    [4]罗思柴尔德:《恢复多样性--二战以来的中东欧政治史》 (Joseph Rothschild,Return to Diversity:A Political History ofEast Central Europe since World War II),牛津1989年版, 第155-156页;米拉伊:“匈牙利作家运动”(Tibor Meray,"The Hungar-ian Writer'sMovement"), 载于基拉利等人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首次战争--1956年匈牙利革命及其影响》(Bela K.Kiraly et al.eds.,The First War Between Socialist States:The HungarianRevolution of 1956 and Its Impect),纽约1984年版,第207页。
    [5]奥迪:“南斯拉夫对外关系(1945-1965)”(Phyllis Auty,"Yugoslav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945-1965"),载于武奇尼克编:《当代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实验20年》(Wayne Vucinich ed.,Contemporary Yugoslavia:Twenty Years of Socialist Expe-riment),伯克利和洛杉矶1969年版,第198页。
    [6]布热津斯基:《苏联集团》,第203页;梅德维捷夫:“斯大林问题”(Roy A.Medvedev,"The Stalin Question"), 载于科恩等编:《斯大林之后的苏联》(Stephen F.Cohen et al. eds., TheSoviet Union Since Stalin),印第安纳州布鲁明顿1980年版, 第38页。
    [7]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件》(U.S.Department of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 年第25卷,华盛顿1990年版,第242-243页编者记。
    [8]罗思柴尔德:《恢复多样性》,第157页;布热津斯基:《苏联集团》, 第242 页; 斯蒂尔:《德国面貌的社会主义》(JonathanSteele,Socialism with A German Face),伦敦1977年版,第112页。
    [9]海因里希:《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Hans-Georg He-inrich,Hungary:Politics,Economics and Society),第33页。
    [10]驻匈公使馆致国务院函,1956年4月27日,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55-1957年第25卷,第154-155页。
    [11]同上,第156页;驻匈公使馆致国务院电,1956年4月12日,同上,第14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