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研究已走过20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当代法国汉学家对于中国的研究旨趣更为多样,对中国文化的不同领域都有研究,包括数学、天文学、音律、中国画、中国佛教史、中国民间宗教,以及古代占卜、甲骨文、古代律法、先秦简帛、上古哲学思想、中国六朝与唐代诗歌、元曲杂剧、宋明理学、现代小说,甚至志怪小说等。日前,法国汉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前主任雷米·马修做客山东大学,对当前法国汉学研究关注的领域与热点进行了介绍。 发现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性 当代法国汉学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已逐渐摆脱了传统教会和西方中心论的制约,更具学科规范性。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首推曾任法国中国研究会会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主任的朱利安,他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比如《恶,中国与西方的景观》、《中国的变化思想》、《从〈孟子〉看道德》,等等。朱利安的著述强调中国哲学思想的特殊性,并且反省西方相对于中国的已思、未思或者不知所思之处。关于法家思想,如韩非子、申子、商鞅等的作品翻译研究主要由法国学者乐维完成,乐维还译介了庄子等道家思想家以及孙子的著述。 马修多年研究先秦哲学,包括道家和儒家,并写有《孔子》一书。他与一位加拿大同事合作译介了儒家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著作以及《中庸》、《大学》和《孝经》。之前还翻译出版了《淮南子》。此外,他还译介了《列子》。 法国汉学家、法国远东学院前院长汪德迈近年在中国上古史研究方面著述颇多,如关于周代中国社会的《王道》、《上古中国的律法精神》,尤其是关于占卜文字及其产生合理性的著述。比如《易经》中所见的卜文,他认为这些卜文是伴随着哲学思考应运而生的,无论是对未来的预言还是对过去的因果解释,最后都落脚到对历史的哲学思考。正如汪德迈所说的“中国思想的两个理性”,他在书中强调了中国上古占卜文字不仅决定了表意文字的产生,更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逻辑表达形式。几百年间,负责占卜的“史”官从记载未来变为思考过去,正如《春秋左传》或《史记》中所反映的,一段理性历史的记载几乎或者全部摒除了占卜思想。 实地考察中国考古发现成果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与近几十年中国大量考古文献与文物的出土有关。法国汉学家凤仪诚主要根据近几十年来马王堆等地的考古发现,研究这一时期文献的不同字体以及这些文献在西周、春秋战国、秦代等时期中国各地的传播情况。他对多种文本材料,如木、竹、石、金属、丝帛等也多有研究,比如对郭店简本及其他出土简本中“于”以及“于”在句子结构中的研究。法国高等研究院教授杜德兰长期专注于中国考古遗址的研究,尤其是商周两代。他多次与中国考古学学者一同实地考察。在上古中国艺术特别是丧葬艺术(墓穴、棺椁及壁画分析)问题方面发表出版了大量文章和著作。目前杜德兰正在研究安阳文化和商文明,在法国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中国考古研究专家。 法国汉学家马克对湖北等地的出土竹简及敦煌手稿中从周代到秦初的各种占卜过程和技术很有研究,如对湖北《日书》的研究。马修几年前译介了郭店、马王堆和王弼三个版本的《老子》,目前他正在研究郭店本的儒家典籍并译出第一个法语版本。 出版“中文图书馆”系列作品 20世纪中期,法国汉学家对中国神话研究用力颇多,如葛兰言和康德谟。马修在中国神话文献方面曾研究多年,除了研究《穆天子传》的博士论文,还出版了两卷本研究《山海经》的著作,包括全书的译注、索引及长篇导论,之后又在《古代中国的传说与神话文选》中有更全面的研究。随后与加拿大同事合著了《中国神话学批判》。 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在近几十年法国汉学研究中的比重很大。很多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在法国广受好评。在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方面,雷维安、谭侠客、李志华、铎尔孟等翻译了《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金瓶梅》等。此外,中国的古代诗歌也大量被翻译成法语。比如由马修主持编辑出版的《中国诗歌总集》。这是西方最大的一部中国诗歌选集,收录了3000多首诗歌,自《诗经》至当代中国诗歌,于2014年2月出版。全书分为八个部分。 在回顾法国汉学研究时,马修还介绍了巴黎的一个“中文图书馆”系列出版物。这一系列每年出版一些卷目,主要是哲学和文学方面的著作。已经出版的译本有管子、文子、扬雄、王充的著述,也有杜甫、苏轼、朱熹的作品,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中国著作。这一系列的中国代表作品为广大汉学家、学生和喜好中国文化的法国人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能够在看到原文的同时借助科学的注释和译文更好地理解作品。该系列译著为便于理解所译作品,注释、索引、参考文献及导言均包含在每一本书中,还将中国典籍以中法文对照形式出版,这在法国汉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