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张民族统一和平。长期以来,德意志名义上是皇帝统治,实际上一直处在诸侯分 裂割据的状态。1521年以后,德意志境内新教诸侯与天主教(旧教)诸侯的矛盾成为德意 志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旧教诸侯彼此仇视,互相角逐,使国家面临内战的可能。路德主 张民族统一,他始终把德意志皇帝看作是国家政治上的领袖。他告诫诸侯说:“你一定 要全力维护和顺服皇帝陛下的权威,因为你是帝国的成员。”[8](P100)他一般不承认 个别或部分诸侯有反抗皇帝的权利,认为只有在帝国和选侯们一致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 废黜不称职的皇帝。否则,任何人都应当服从皇帝。这体现了路德的国家一体观念。[9 ](P398-399)路德强烈反对内战,他说:“如果德意志诸侯互相进攻,……我不能袖手 旁观,我必须努力帮助这些可怜的德意志人,我不希望他们遭到伤害,只希望一切平安 ,这是我亲爱的祖国赋予我的使命。”[9](P418)路德极力呼吁新旧教诸侯暂时抛开宗 教分歧,和平共处。然而,新旧教诸侯对路德的主张置之不理。皇帝查理五世坚持信奉 天主教的顽固立场,并妄图武力镇压新教,在面临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武力镇压的 情形下,路德在30年代被迫提出新教徒都应抵抗皇帝站在天主教立场对新教的镇压,不 过他强调只有新教诸侯才可以用武力抵抗皇帝武力镇压新教会的行为,而普通新教徒的 抵抗则是拒绝服役而非武力抵抗。在《论反对土耳其的战争》一文中,路德号召诸侯们 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共同对付土耳其人可能入侵德意志的危险。由此可见,路德虽然极 力反对皇帝对新教会的镇压,但他也自始至终视皇帝为德意志政治上的最高元首,这体 现了路德对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平事业的深切关注。 三、路德晚期并未成为诸侯的奴仆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路德作为一位市民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主张与封建诸侯 的政治主张有显著不同之处。 1.路德维护民族利益。无论是在新教会的建设中,或是在反对天主教的斗争中,还是 在对待土耳其可能入侵德意志的问题上,路德晚期都继续坚持维护民族独立自主。他也 致力于民族的统一和平事。路德对德意志民族独立自主及统一和平事业的关注实际上是 市民阶级对于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前景的关注,体现了一位市民阶级领袖的远见卓识和 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先进性。在当时的德意志,诸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一味追求扩大其 割据势力,根本不关心民族利益。在维护民族利益问题上,路德与诸侯的态度确有天壤 之别。 2.路德的政治思想包含了一些进步的因素。他早期对封建等级制度作了某些否定,提 出了在信仰上人人平等。在他看来,世俗政权既代表着一种统治秩序,也对社会负有一 定的责任和义务。他在中晚期仍强调世俗统治者应该在地上主持公道、惩治邪恶。他继 续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抨击,“政府已经变成了收敛财富和捐税的机关”[10](P189), “在当权者中间有这么多奸诈的背信弃义的行径”[8](P451)。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在 “施尼茨事件”(Schonitz Affair)中的表现。1534年,天主教诸侯、美茵兹(Mainz)大 主教阿尔伯特(Albert)为掩盖他滥征捐税、大肆挥霍的丑闻,将其财务管理人汉斯·施 尼茨(Hans Schonitz)秘密处死。路德闻讯后极为气愤,他不顾勃兰登堡选侯、普鲁士 公爵和萨克森选侯的劝阻,于1538年撰文揭露和批判其丑行。特别可贵的是,路德在这 篇文章中指责阿尔伯特违反正常的法律程序,初步表达了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 点。路德一生对劳动人民的处境怀有同情,甚至在晚年体弱多病的时候,他也常去各地 乡村讲道,关注贫苦人民的需要。 路德一贯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到晚期还主张强化世俗封建统治,这是由客观历史 条件和市民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对此我们不应予以过多的谴责,我们不能苛求路 德做出超越其时代和其阶级的事情。同时我们亦应看到:路德晚期继续对封建统治阶级 的邪恶进行抨击,某些政治观点包含了与封建等级制度不相容的进步因素。路德晚期仍 坚持维护民族利益,这与诸侯对民族利益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路德晚 期并未“成为诸侯的奴仆”,而是坚持了当时先进的市民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主张。 原文参考文献: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举行[J].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2) :45-46. [2]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马丁·路德。论善功[A].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上)[C].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968. [4]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A].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上)[C].香港:基督教 文艺出版社,1968. [5]马丁·路德。劝基督徒毋从事叛乱书[A].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上)[C].香港,基督 教文艺出版社,1968. [6]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M].陆中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7]Mark.U.Edwards.JR.Luther's Last Battle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8 3. [8]M.A.Currie.The Letters of Martin Luther[M].London,1908. [9]Julius Kostlin.Life of Luther[M].New York,1883. [10]V.H.H.Green.Luther and the Reformation[M].London:Cambridge,196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