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没有边界的城市:从美国城市史到城市环境史(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侯深 参加讨论

幸而,罗森的解构是谨慎且颇有节制的,虽然在一方面,他注意到不同文化、宗教、种族、阶级背景的人群对待自然的理解有所不同,而且他们所向往的城市景观也存在差异;但是在另一方面,罗森并未将自然完全视为一种文化建构,从而彻底否定自然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区别。正如波士顿景观的实际城市规划者,罗森这位波士顿城市历史的撰写者同样看到了自然对于波士顿人所设的种种限制,因此,他的著作描写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与争议,也是人作为一个共同的群体同自然之间的对抗、协调与依存。也正因为如此,较之以往的相关著作,罗森的新作对波士顿这座旧城故事的叙述更为全面深刻。
    然而,如同他的大部分同行,罗森的著作并未能对克罗农所创立的城市环境史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克罗农在芝加哥崛起的历史中,看到城市的人为边界不仅局限了历史学者的想象,更是对城市本身演进过程的片面解读。因此,他呼吁打破城市的边界来研究城市的环境史。但迄今为止,虽然城市环境史学者在短短三十年间已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但他们的著作仍然大多驻足于城市的边界之内。他们讨论城市有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城市人群与环境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同群体对待城市景观的不同认知,环境正义与社会公正之间的逻辑关系。毫无疑问,这样的研究是城市环境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必要,而且仍将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城市的资本影响力愈行愈远,不仅超越自身的行政边界,甚而跨越国界、洲界的今天,城市人群与自然之间的纽带也越来越复杂。克罗农书中的芝加哥消耗的只是大平原的草原与五大湖的森林,彼时的芝加哥人只是从美国的西部获取食物与能源;而今天,任何一个自然的大都市食用的可能是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山东寿光的青菜、巴西的黄豆、澳洲的牛肉。支持城市运转的能源可能来自遥远的非洲、动荡的中亚、荒寂的西伯利亚。而城市排泄的垃圾污染着广袤的海疆,各种工业、生活废气则直抵太空。正因为如此,环境史学者需要对克罗农所建立的研究模式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打破城市的边界,并非意味着城市在环境史中的消失,相反,城市依然是城市环境史研究的中心;更不意味着城市与乡村以及荒野之间的混同,正如沃斯特所言,差别是存在的,也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城市环境史学者需要关注在差别当中存在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建立在时间维度之上;换言之,城市环境史的书写不应当同更为古老而持久的自然史与农、牧历史之间发生硬性的割裂,而应当将城市的发展放入这个地区整体演化的历程当中进行思考。其次,史家可以在空间维度上发现这样的联系,亦即将城市物质环境的演进同其所消耗的遥远而广阔的腹地结合起来,发掘其中的经济与生态互动,进而考察由于这些互动而引发的环境与社会变迁。再次,这样的联系还存在于城市人群的想象层面,也就是说,要将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想象同野性而自由的景观相结合,这其中包含着消费社会对于自然资源匮缺的忧虑,城市人审美想象的延展,对待生物多样性的解读,以及最终如何在一个日趋城市化的星球上维系生态系统的健康、美丽与永恒的追求。⑧
       注释:
    ①关于美国城市环境史学理论的国外重要研究文献包括:Martin Melosi."The Place of the City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1993,17(1); Christine Rosen and Joel Tarr."The Importance of an Urban Perspective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Journal of Urban History,1994,20; Harold Platt."The Emergence of Urban Environmental History".Urban History,1999,26(1); Joel Tarr."Urban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Complementary and Overlapping Fields".In Christoph Bernhardt(ed.).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European Cities of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y.New York:Waxmann Verlag Gmbh,2001; Andrew Isenberg."Introduction:New Directions in Urban Environmental History".In Isenberg(ed.).The Nature of Cities:Culture,Landscape and Urban Space.Rochester,New York: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6.国内重要相关研究文献有:包茂红:《马丁·麦乐西与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4);高国荣:《城市环境史在美国的缘起及其发展动向》,载《史学理论研究》,2010(3)。
    ②关于塔尔和麦乐西对于城市环境史的贡献,国内学者已有详论,本文不再赘述。除包茂红、高国荣文外,参见王栎:《美国环境史学家乔尔·塔尔的城市环境史研究》,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1);毛达:《城市环境史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学术现象探析》,载《世界历史》,2011(3)。
    ③在《自然的大都市》出版后三年,克罗农编辑出版了论文集Uncommon Ground:Toward Reinventing Nature.New York:W.W.Norton & Co.,1995.在其中,克罗农及其他作者对自然、荒野等概念进行解构,推进了对“第二自然”的思考。
    ④该文原为沃斯特为其所编辑的论文集The Ends of Earth:Perspective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Hist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所写的长跋。
    ⑤继克罗农之后,力图打破城市边界,研究城市及其腹地生态与经济关系的著名研究包括:Mike Davis.Ecology of Fear:Los Angeles and the Imagination of Disaster.New York:Metropolitan Books,1998; Kathleen Brosnan.Uniting Mountain & Plain:Cities,Law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long the Front Range.Albuquerque: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2002; Stéphane Castonguay.Metropolitan Nature:Environmental Histories of Montreal.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11。
    ⑥有关笔者对该书的论述参见侯深:《〈乡村里的推土机〉与环境史研究的新视角》,载《世界历史》,2010(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