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老会 哥老会是清中叶在四川、重庆地区兴起的一个民间帮会组织,在当地被称为“袍哥”。 哥老会的前身是四川本地游民团伙“啯噜子”。啯噜子的成员以清初人川移民中的未能安家垦地的游民为主,具有武装团伙性质,到了乾隆年间,这一组织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咽噜子的内部有一定的纪律,也有主事的首领,但在四川全境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其成员自由组合,分头活动,以抢劫为主要生活来源。到了清末,啯噜子开始有了反清意识,并与白莲教互相配合。白莲教起义失败以后,咽噜子开始遭到镇压,为了加强内部的联系,提高其生存能力,他们吸收了天地会的组织形式与联络方式,在道光年间发展成为正式的帮会组织——哥老会。所谓“哥老”,一方面是“啯噜”的音转异写,另一方面也有兄弟之义。 哥老会的组织形式与天地会较为相似,而且有很多仪式极为隆重,要拜关公像、歃血拜把。早期的歃血是将中指刺破,滴血人酒,后来一般用杀雄鸡代替。所谓“拜把”,就是由“香长”将香捆成把,一共“三把半”,众人在香堂里叩拜立誓。各个山堂有基本一致的纪律,包括必须遵守的“红十条”和必须惩罚的“黑十条”;此外还有“内八堂”、 ?“外八堂”的组织制度;人会者还要依据本人财力情况缴纳一定的“山价钱”。全川各山堂形成了五个有高低之别的堂口,即仁、义、礼、智、信五个班辈。参加仁字号的以士绅为主;义字号则主要为商贾;礼字号主要由地痞、匪盗、士兵组成;智字号一般为贫苦农民、船夫、车夫、手工业者;信字号人数较少,主要由下九流者组成。因此,当地流传着“仁字号一绅二粮,义字号买卖客商,礼字号又偷又抢,智字号尽是扯帮,信字号擦背卖唱”的民谚。 哥老会的内部等级,共分五等,即头排、三排、五排、六排、十排。 民国时期,哥老会与青帮、洪门并称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对于中国革命事业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随着四川地区的解放,这一组织也就逐渐消亡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