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北战役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宿北大战,是我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集中后,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同志的指挥下,在当时江苏省宿迁县城以北、沭阳县以西、新安镇(现属新沂市)以南地区,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战役从1946年12月13日打响,至19日结束,历时7天,共歼国民党军三个半旅共7个步兵团和1个工兵团,计21534人,其中敌第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自毙,副师长饶少伟被活捉。我部队伤亡8766人 。宿北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整编师的范例 ,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华东军民的胜利信心,对整个华东战场,乃至全国战局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1 粉碎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苏北解放区的图谋 国民党集团自从发动内战以来,把进攻苏北作为重点方向之一。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曾吹嘘:“两个月内消灭苏北中共军”。在伪国大召开时,更叫嚣首先攻下苏北,作为庆贺伪国大的献礼,以便为“国大”代表撑腰打气 。宿北地区,地处鲁、苏、皖三省交界,扼守两湖走廊,是连接华东和山东的重要战略通道,始终是国共两军关注的重点。 扭转不利态势,逐步由被动转入主动 1946年初,美国政府不断扩大“美援”规模。连蒋介石也承认这一点“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匪军则绝对没有”,“如果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蒋介石集团更是以此加大了对我解放区的进攻。华东方面,继淮南、淮北两解放区被国民党军占领以后,华中首府两淮(淮安、淮阴)又失守,国民党军对我部队形成半圆形包围的态势,蒋家王朝的五大主力中的两个——整编第七十四师和第十一师也调至苏北战场上来了,我们处于被动状态 。同时作为苏皖解放区后方的山东根据地也受到国民党军的多路进攻,彼此应接不暇,处境异常困难。这就给华中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造成了很大压力,使我军十分被动,急需一场胜利来扭转局势,稳定军心。正如陈毅司令员在华中军区军直干部会上指出的那样:“今冬明春我们只有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改变困难局面,扭转不利态势,逐步由被动转入主动,争取华东战局的主动权。否则,虽不影响我们最后胜利,然相持局面要长期化了。”就在此时,宿北战役打响,全歼一个整编师,极大鼓舞了华东野战军乃至全国人民的士气,扭转了被动的不利局面。宿北战役的胜利,不仅是“苏皖解放区超过以前十一次大捷的空前的大胜利”,更“大大削弱了苏皖地区蒋军的进攻力量,使蒋军士气更加低沉” ,“给蒋介石的独裁内战计划以极其严重的打击”,“对华东局势的转变起积极的作用” ,是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 ,扭转了整个华东战局。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为实现其作战意图,全面打通山东和华东战略通道,积极调兵遣将,先后集中优势兵力分四路向苏北和鲁南进攻。其中一路由整编第十一师(由鲁西南调来)、第六十九师等部共6个半旅兵力,组成宿迁兵团,归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由宿迁向沭阳、新安镇进攻,企图占领宿北地区,割裂我华东和山东解放区。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根据敌部署,调整兵力,共投入24个团约10.5万人,由华野第九纵队主战,在宿沭、宿新路有利地域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全歼敌精锐第六十九师,重创敌第十一师,大获全胜。宿北战役的胜利,给国民党当局当头一棒,彻底打破了其在华东地区的全面进攻,粉碎了其占据苏北的企图。同时,这也更加重了蒋军厌战情绪,士气日益低落,“哀莫大于心死”,“现在一般官兵对剿匪的自信力异常感到渺茫”,“得混且混”是军官中普遍存在的“危机” 。可见宿北战役不仅是军事上对蒋介石集团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政治野心。 巩固苏北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部兵力 华东解放区对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构成直接威胁,不将其摧垮,蒋介石日夜不宁 。而宿北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白日梦,一方面确保了华东地区我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切断了国民党军南北之间的联系,为我军重返淮北、立足苏皖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使淮北、淮海、盐阜三大解放区东西互相策应,确保了了华东解放区战略地位,更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部兵力,为其他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提供了条件,为局部转入战略反攻提供了可能。例如,在华东、西北野战军迎击国民党军的时候,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战场的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部署,不失时机的相继转入了局部战略性反攻 。 积累了大规模歼灭战经验,提高了运动战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主要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很少进行规模较大的运动战 。但解放战争初期,特别是组建野战军以后,在反击国民党部队的全面进攻中,各大野战军组织了数次规模较大的运动战战役。宿北战役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它是我军解放战争初期由被动转为主动、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开端 。它为华中野战军由苏北撤向山东转好了思想弯子,并为打大规模歼灭战积累了经验 ,提高了运动战能力,初步完成了我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