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节日 宋代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最受百姓重视的是元旦、寒食、冬至三大节,除三大节日外,宋代民间还有立春、社日、元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宋代的元旦 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不仅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时,要赠送名刺(即名片)。如果自己不能亲往朋友家拜年,要派人骑马到每一位朋友家,连呼数声,留下一张名刺,表示已前来拜年。节日里还有大量的娱乐活动。如北宋东京,元旦放假三天,“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袜、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入晚“贵家妇女,纵赏关睹,入场观看,入市店饮食,惯习成风,不相笑讶”(《东京梦华录》卷6)。南宋的临安,元旦入夜,还有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 宋朝的寒食节 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宋朝的冬至 北宋时期,开封城里过冬至不吃饺子,而是吃馄饨。开封俗语:“新年已过,皮鞋底破,大担馄饨,一口一个。”《增补武林》记载:这天祭祖用馄饨,有“‘冬馄饨年饦’之谚”。当时,贵家富豪更是求奇,他们把馄饨做成各种颜色,且有几十种不同的馅,放在金银器中,谓之百味馄饨。人们还要舂米作粢糕,以祭祀祖先。除此之外,北宋开封人过冬至还有其他风俗,如迎日、戴一阳巾、荐黍糕、献冬至盘等。东京汴人在冬至这一天也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语。 宋人十分崇尚敬老和孝道。《增补武林旧事》说,冬至这一天“妇女要献鞋袜于尊长。”冬至日,礼拜尊长不同居常,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媳妇要给公婆献履献袜。此外,据《梦梁录》记载,冬至日,在北宋的京城开封,朝廷要组织团拜会,开封的大小官员都要穿着崭新的制服、驾驶车辆聚集到宫殿中,参与朝贺活动。同时,政府还为公家、私人的租房者发放三天的租金。 冬至谓之亚岁,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官府民间各自相互庆贺,一如年节,由于冬至时家家户户吃喝玩乐,到了春节,经济条件稍差的人家就显得财力不支。对于这一点,《醉翁谈录》中有所记载:民间多相问遗,至岁除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所以,当时的开封城里就有“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宋代的除夕 宋代的农历除夕夜,据《梦粱录》的记载,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门神原先用的是古代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钟馗,北宋末年则以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敬德代之。人们还贴年画,以增添喜庆气氛。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当时出现了木版年画,便于人们购买张贴。宋人还有除夕夜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