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与电灯 1864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狄考文偕妻子来到登州蓬莱,在城北一座破观音庙办起了登州蒙养学堂,1876年改名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大学部开办后不久,学校的工作房和理化室已经具备了蒸汽动力机械、机床以及木工和锻工所应有的一切工具。据《登州文会馆志》中记载,登州文会馆所具备的水学器、气学器、蒸汽器、声学器、力学器、热学器、磁学器、光学器、电学器以及天文器和化学器等教学器材共达300多种,这些器械不但“精巧坚致不亚泰西之品”,而且除本校使用外,“各省学堂亦争相购定”。山东差会在向总部提出提高文会馆学校等级及变更名称的要求中,也强调说文会馆已经拥有“大量物理和化学仪器设备”。 狄考文在给亲属的一封信中说道:“我花了一些时间和相当的精力与金钱制作物理仪器设备,我在这方面有天然的兴趣,我认为在中国,自然科学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登州文会馆志》记载,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山东理化器械制造所所制物品陈列南洋劝业会,咸称为全国第一家。”袁世凯早年在登州当军官时,就曾参观过文会馆的实验室和制造所,并由此坚定了他以后带领文会馆学生筹办山东大学堂的信心。 文会馆第二任校长赫士说:“在潍县,数年前有一次大发电机突然不工作了,狄考文漂亮地展示了他的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他拆开机器,找出了问题所在,把导线重新绝缘,重缠了线圈,发电机就像通常那样供电了……狄考文在最后一次乘车回国休假途经西伯利亚某地时,机车出了毛病,火车停了下来。由于耽搁太久,狄考文走出车厢下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他见到机车竟是鲍德温牌号,这种牌号的机车结构他早先休假在美国已经非常熟悉,很快就发现了故障的原因,不一会儿,火车就开动继续上路了。” 正是由于登州文会馆坚持的办学方向,使这里的学生多精通铁工、机工、电工,而且不愁找不到工作。一位临时驻扎登州的中国将军雇佣了狄考文的一个学生作技工。这个人在省城开办了一个制造所,狄考文为这个制造所的设备及其产品广泛地进行通信联系,产品销路很好。因为在清末新政改革时期,省城按新政要求设立了省级学堂,急需这样一个制造所。然而好景不长,这个制造所遭到了竞争对手的妒忌。结果,官方迫使他将制造所出手,尽管留其任该所监督,但与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 除了自己学校的学生之外,狄考文还利用他的仪器和机械设备影响着周围的人。 当时登州府里的考院定期举办考试,每到这时大批学子涌进城里。很多考生听说过外国人在城里有个机器厂,都想来听听机器到底是什么动静,因此狄考文在考院大门临街的对面建造了一个“大博物馆”,博物馆的一半是个大讲堂,同时可以搞成暗室,以便放立体幻灯或电影。博物馆里陈列着鸟的标本,四周墙上挂着各种动物图画以及各种各样的机器和零件,同时还有人不断做示范。有个人摇动一把大曲柄,使二辆小铁车先在顶部发出火花,然后围着屋子在一条循环铁轨上奔跑。学生和参观者都觉得奇怪,纷纷表示“那个人拖着这辆小铁车在地上转圈不是更容易吗?”屋里有一台柴油引擎,让他们感到“令人毛骨悚然”。更让参观者不可思议的是,狄考文用爱克斯光展示了每个人的双手的骨骼……当汽笛响起表示该下一批人进来的时候,这些人的眼睛还瞪得大大的,张开的口很久没有合上。 狄考文还经常应邀到各地做科学实验和现场讲学,将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传到中国的各个角落。1876年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科技馆,号称晚清上海输入西学的三大机关之一。1877年6月29日,狄考文应邀到书院讲解电学原理并当场做实验演习。我国近代最早的科技刊物《格致汇编》载文说他:“讲附电气之理甚清楚,用器具显出附电气之性情,最为灵巧。”文中所说的电气,即指电流。为此,登州文会馆的名字在中国教育和科学界越来越响。 关于购置照明设备,点亮中国第一盏电灯,是1879年5月,狄考文第一次回国休假途径欧洲时,遇上了美国商人、曾创建大西洋电报公司的塞勒斯·W·菲尔德。狄考文极力向菲尔德推介他在登州文会馆的事业,最终使这位大商人产生了共鸣。1881年1月,狄考文休假结束回到蓬莱后,马上给塞勒斯·W·菲尔德先生写信,请求他捐赠一台发电机。1881年上半年,狄考文收到了对方答应捐赠一台发电机的回信。这台发电机首先在文会馆内点亮了电灯,也就此翻开了中国历史上电灯照明的新纪元。 据说皇宫里的第一盏电灯是光绪十四年(1888)点亮的。后来,宫里的这第一盏电灯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等宫里重新装修好了,光绪就命人又重新安装了电灯。这时候,宫里已经有了发电机,慈禧索性就命人把几乎所有后宫的妃嫔宫内都安装了电灯。自从皇宫用上了电灯,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才慢慢用上了电灯。 尽管1881年电灯出现在文会馆并未普及,但作为一种新技术运用,登州毕竟在中国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