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第33条明确规定禁止美国人染指鸦片贸易,向中国输入鸦片,乍听之下,这一条款真是鼓舞人心。其实,美国人之所以禁止鸦片贸易一个是出于国家利益和力量的考量,一个是美国人民和传教士的反对,而且,这一条款最终仍然成为了一纸空文,这是为什么呢?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作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对外贸易国的美国,针对中英战争,对华是采取“和”还是“打”的策略成为朝野内外争论的焦点。最终,美国当局权衡利弊,制定了对华的“和平”政策,胁迫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望厦条约》共计34条,其中第33条规定“合众国民人凡有擅自向别处不开关之港口私行贸易及走私漏税,或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若别国船只冒合众国旗号做不法贸易者,合众国自应设法禁止。”也就是说,条约明确规定鸦片为违禁货物,禁止美国商人及它国悬挂美国国旗从事鸦片贸易。作为美国近代对中国的第一个政策,《望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早期中美关系的结束和近代中美关系的开始。因此,对条约中美国明确禁止鸦片贸易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望厦条约》和近代美国对华的“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等,对深入探究近代美国对华政策起着追根溯源的作用。 一、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美国禁止鸦片贸易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同样,美国对华采取禁止鸦片贸易的策略是基于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实力决定的。 (一)国家利益 国家实施对外政策,总是要满足一定的需求,这种需求构成了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1、美国的商业利益原则 美国自19世纪初开展了商业革命,到30、40年代基本建立了以纺织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但是“刚刚挣断英国殖民枷锁的美国仅拥有大西洋沿岸、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狭长地带。资源未开,资金短缺,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加之,英国在海上封锁它,欧洲市场排挤它。为了生存,美国的商人开始向外寻求市场的征途。”1784年(乾隆四十七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开辟了来华的航道。美国的纺织品开始随着中美早期的贸易进入中国广州市场,并且迅速发展,美国商人获利丰厚。因此,在十九世纪,泰勒、格兰特、哈里森,麦金莱等美国总统在咨文中都强调商业利益原则,谋求扩大通商权益。总统泰勒在给国会的咨文中指出,如果中国的几个口岸能予以开放,“对于美国产品的需求之扩大,必无疑义”。这足以证明,美国已意识到中国是美国商品的一个市场。这一认识,直接影响并指引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所以,美国国务卿韦伯斯特在给赴华使团专使顾盛的训令中特别强调美国在华的商业利益。训令强调“即将从事的使命的重要目的就是使美国船只和货物根据英国商人享有同样优惠条件获准进人这些港口(指厦门、宁波、福州和上海)。”“这些港口都是属于该帝国的一些最富饶和人口最多的省份,7国而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通过取得最有利的便于通商的条件并在实际可行的最大限度内致力同中国的友好通商”后来成为《望厦条约》的主要内容。在《望厦条约》中,商业利益原则得以体现和确立,并为鸦片战争后历代的美国总统所遵循。同时实用主义在美国的国家政策中也起着作用,美国利用中英矛盾,进一步扩展了中国市场。美国不愿因鸦片贸易而失去中国市场,商人们更希望填补由于英国人退出广州后出现的贸易真空。这一政策有利于美国保持同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实践证明,在中英贸易大幅度下降时,美国对华贸易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害。 2、美国的贸易结构 自十八世纪末至鸦片战争前,美国对华贸易是同英国的竞争中进行的。当时,外国在中国的贸易只限于广州一处口岸。而“美国人在广州只有一个愿望,即保持贸易按照他们的竞争者所享有同徉有利或更加有利的条件继续开放给美国人,所谓竟争者主要是英国人。”但是,到1840年,英美关于是否听从中国的命令禁止鸦片贸易态度截然相反。中英贸易是在三角贸易基础上进行的,英国将工业品销到印度,再把印度鸦片运往中国,然后将中国茶叶等运往英国。所以中国在这之中充当的是解决英国贸易逆差、转移印度财富的角色,英国的工业品主要市场是印度。美国却没有英国这样的条件,只能把中国作为倾销市场。在早期中美贸易中,美国商人输华鸦片无论是其总额还是其在中美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都与英国相去甚远。如18181833年,美商输华商品总值为97600000美元,其中鸦片为4920000美元,仅占输华商品总额的5%。英美两国相比,美国输华鸦片仅为英国的4.7%。这一点已经被美国不少商人所认识,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说“我之所以要谴责鸦片贸易,是因为它犹如一座分隔基督教和世界上4亿人民的坚硬壁垒,是那些商品市场的破坏者。”因此,美国一家商人杂志在1841年的一篇社论中指出“虽然鸦片从印度输入中国已经为英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对美国并没有好处。一般的感觉是,鸦片贸易的根绝将会有助于美国的商业利益,就像有助于中国的道德和健康幸福一样。” (二)国家力量 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最基本的行为模式就是运用自己的对外政策能力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国家所拥有的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所拥有的国力。但是,鸦片战争时期,美国的现实美国早期的经济、军事及国际环境的现实不允许像英国那样,采取对华战争的政策。首先,美国当时尚未实现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上远远不如英国。美国军事力量不足,同时美国与中国在太平洋两岸,鞭长莫及,在太平洋上,美国又没有建立军事据点。它“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其次,美国忙于西进运动。当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又开始了横越美国大陆广大地区向西扩张。西部的广大空间,以及国内市场尚待充分开发,是美国无暇东顾。再次,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纷纷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独立,美国资产阶级企图趁机争夺这一较近的市场,于是1823年宣布“门罗主义”,开始了向拉丁美洲的扩张。鉴于上述原因,美国在中国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武力。在与中国当局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人也明白,炮舰政策只能造成中国人的恶感,只会妨害贸易。因此,美国政府不赞成使用武力,“宁愿通过外交和狡猾地利用最惠国条款来扩大本国侨民的利益和特权”。“我们对待外国应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美国的行动,绝对不能顾虑别个国家的利益。一切只能为美国自己的实际及永久利益打算。”它是乔治.华盛顿总统根据美国独立初期的国力,为避开欧洲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而确定的自我保护方针,以后便逐步成为美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一直到1914年‘重大准则’的传统的解释为维护美国人民的利益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美国人民、传教士的反对 1、美国人民的反对 首先美国人民有着反殖民主义统治的优良传统。他们对过去英国的殖民统治记忆犹新。围绕英国挑起的对华战争,美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反英的舆论,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进行世界侵略政策的表现,“美国人民也迅即觉察这个冲突原不过是英国凡事皆侵略的另一方面而已,对于英国的侵略,他们在记忆犹新的一八一二年战争中,早已领略有数了。”美国人民不仅谴责英国的侵略行径,还谴责罪恶的鸦片贸易,痛斥把鸦片“把大批致命的鸦片塞给另一个国家,而且甚至强迫它接受它所不愿接受的任何贸易,这种想法是违反独立的美国精神的。”《亨特氏商人杂志》还撰文称,英国对华战争是“明显地违反国际法”。在英国逃起鸦片战争时,“美国国内所表示的同情,大多数在中国方面”,同时,同美国鼓吹的对外推行尊重别国自主自决的理想主义政策分不开,加尼甚至将鸦片走私与拈污美国国旗联系起来。因此,美国一般民众反对鸦片贸易的呼声很强烈。 2、美国传教士的反对 鸦片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裨治文等美国传教士,尤其是《中国丛报》对美国决策层和普通民众的影响。美国来华传教士在鸦片战争之前曾强烈地抨击鸦片给中国民众所带来的罪恶,并坚决地通过《中国丛报》呼吁禁绝鸦片走私。正如早期中美关系研究专家泰勒·德纳特所说,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丛报》发表的文章:“在美国引起了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博爱主义关注,他们对鸦片贸易罪恶的报道也是影响民众舆论的重要因素之一。”[22]所以,美国政府当时禁止本国商人从事对华鸦片走私活动,亦主要起因于这些传教士的极力反对。而这些传教士之所以反对鸦片贸易,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贸易不仅有悖于基督宗教的伦理道德,而且会严重破坏福音在中国的广泛传布。 这些传教士在其所创办的医院里医治病人时,曾亲眼目睹那些因鸦片成瘾而损害健康的受害者,以及对中国民众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冲击。“因此,他们成为鸦片贸易的最强烈反对者和将鸦片从中西方贸易关系领域中清除的最极力鼓吹者,也就不足为奇了。”就美国在华传教利益而言,肮脏的鸦片贸易不仅损害中国人的肌体,而且引致中国人对福音传布者———西方人的普遍恶感和愤怒,从而影响中国民众对福音的接纳。对此,虔诚的基督徒一直反对鸦片贸易的美国同孚洋行投资人奥立芬早有认识。他曾指出,鸦片走私“已经成为一道阻隔基督宗教与4亿中国人民的坚固壁垒,已经成为那些商品市场的破坏者”。 因此,美国政府当时毫不犹豫地公开谴责在华鸦片走私,禁止美国商人从事与鸦片贸易有关的任何商业活动。美国政府在这场极端不义的战争刚刚结束时就向中国伸手,不得不顾虑到国内正义舆论的压力,它需要装出反对鸦片贸易,只求与中国建立正常关系的面目。 三、条约的虚伪性 令人失望的是,尽管条约规定禁止鸦片贸易,但鸦片贸易问题并没有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而终止,中美《望厦条约》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范围,条约规定第二十五款合众国民人在中国各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第二十六款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管,中国无从统辖。由此,清朝对美国国民的逮捕、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这就导致了条约中有关禁止鸦片走私的条款成为空文因此《望厦条约》的规定,除了遮人耳目之外,实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它丝毫不妨碍“在中国的英、美商家每一个人都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资力去作这项毒品生意”。“不过美国政府的立场并不能体现在美国商人的实际行动中,事实上,美国商人的走私鸦片活动在19世纪从未停止过。”总之,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既受现实条件制约,又为传统因素所约束。无论其政策如何变化,有一点永远不会变即美总统华盛顿所言“美国的行动绝对不能顾及别个国家的利益。一切只能为美国自己的实际及永久利益打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