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 凡是读过《水浒传》或《金瓶梅》的人,只要注意点,就会发现其中的人物使用的钱币都是银子,而不是纸币。 笔者曾记得,中国是纸币的故乡,产生于北宋时期(1023年)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早600多年。何以作为反映明代历史的名著却丝毫也没有发现纸币的影子呢?原来,早在明朝中叶,中国的纸币就已经消亡了。 是什么导致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纸币逐步走向没落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相关史料,可从交子到会子的发展演变史中,看到一段值得深省的历史,发现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真正成为了纸币。 随着交子影响的逐步扩大,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 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交子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备了现代纸币的各种基本要素,将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远远抛在后面。然而,这也正是中国纸币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自从接管了交子的发行之后,朝廷突然发现,纸币实在是个好东西!不用什么本钱,只要在一张纸上印上几个字,就可以当真金白银使用,换来实实在在的财富,还不用背加赋的骂名,实在是无本万利的好买卖!于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它与交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置准备金、不许兑换、可以随意增发,这就为中国纸币打开了末日之门。 于是乎,除了宋孝宗等少数头脑比较清醒的皇帝之外,大多数皇帝都把发行纸币(包括交子、钱引和后来出现的会子)当成了增收的手段。养兵,印纸币;打仗,还是印纸币;打完仗要犒赏诸军,再印纸币;即便是太平时节,朝廷想要采办东西,仍是加印纸币轻松快捷。这样一来,在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的宋代,手工印钞机开始全速运转,为皇帝们提供了无数可以任意挥霍的纸币,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随着纸币的滥印滥发,得到的虽然是一时消费的快意,却受到了恶性通货膨胀和纸币信用丧失的无情报复。 以南宋会子为例,根据乾道四年(1168年)的安排是3年一届,每届发行1000万贯,届满后发行下一届会子来回收上一届会子,这样会子总的流通额就保持在1000万贯。这个数字虽然是北宋交子的8倍!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制的数目,通货膨胀的规模也可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但若是不允许增发纸币,就意味着断了以后的财路,这是皇上和大臣们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官家(宋朝皇帝的俗称)定的规矩,不到8年就被官家自己给推翻了。 淳熙三年(1176年),朝廷让第三届、第四届会子各展期3年,这意味着在新会子发行的时候,旧会子仍在流通,流通额就加倍了。此后,会子展期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发展到永远流通,不再回收。每界发行额也从1000万贯发展到数亿贯。更恐怖的是,新旧会子的兑换率也不再是一比一,而变成了二比一、三比一,甚至五比一。这意味着在现代经济中只有恶性通货膨胀到了极端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采取的币制改革,在南宋竟然每3年就进行一次。 按元代中统钞的汇率倒推,第十六届会子就已经通货膨胀了1250倍(共发行了十八届),而若推到第一界会子,恐怕通货膨胀的倍数就得用万甚至十万来衡量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当纸币币值一跌再跌,被统治被奴役的百姓都不傻,哪还有人愿用真金白银再去换那一张张早已丧失信用的废纸呢?故从嘉定初年(1208年左右)开始,会子就已经基本无法在市场上流通了。此后再发行的会子就只是官家自娱自乐的性质,或是作为朝廷强抢民财时假模假样的付出的一张遮羞布了。而此时距离官家第一次失信打破会子制度不过30多年时间。 此后,元朝和明朝虽然也都一度发行过纸币,但朝廷对待纸币的态度和纸币的命运也都与南宋并无二致。到明中叶弘治年间(1488-1505),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使用的最后一种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就已在市场上停止流通,铜钱和白银再次主宰流通市场。中国的纸币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