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当然也不能例外。他们的爱好都是些什么呢? 先来看看那些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吧。 汉武帝爱好文学。他一即位,立刻就招选天下文学才智之士,尤其对司马相如的赋赞不绝口。年轻的时候,他还喜欢微服出宫打猎。他常常夜里出去,自称平阳侯,与自己身边擅长骑射的侍卫们约定时间在某殿门口等候,天明的时候,就驰入南山,射猎鹿、狐、兔和野猪。武帝喜欢亲自驰逐、猎杀如灰熊、野猪之类的大型猛兽,毫无半点惧色。 唐太宗的爱好也是亦文亦武的。他的家族祖祖辈辈身为武将,始终保持着尚武的习俗,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强调骑射征战。因此,唐太宗从小就喜爱弓马,对弓箭和良马尤其有特殊的爱好。他常用的箭,比通常的要大一倍,有一次在与突厥的战斗中使用,被突厥人得到一支,大家争相传看,以为神箭。他射箭的本领极高,据说可以“箭穿七札,弓贯六钧”,并且能够左右开弓。即位之后,还常常在宫中举行习射的比赛,自己充任教练。 至于良马,唐太宗可谓嗜马如命。他的坐骑黄骢骠死了,他又是伤心又是惋惜,下令乐工创作《黄骢叠曲》,为之纪念。又有一次,他特爱的一匹骏马无病而突然死亡,太宗勃然大怒,要不是长孙皇后在一旁劝谏,养马宫人就将身首异处了。他曾亲自为自己的好马写过诗篇,其中一首《咏饮马》写道:“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对马的一腔深情跃然纸上。太宗临终前,还遗命将他一生中最为钟爱的六匹骏马———飒露紫、特勒骠、拳毛騧、白拳騧、青骓、什伐赤雕刻影像,用来装饰自己的陵墓(昭陵),这六匹马因而得以留名青史,号称“昭陵六骏”。 弓马不离身的太宗,既是行伍出身,自然也喜爱围猎。他的骑术和剑术都很高超。贞观十一年(637年)十月,他到洛阳苑围猎。正当他与侍卫们纵马奔驰在兽群中肆意砍杀的时候,树林中冲出一群野猪。太宗拉弓射箭,立刻将四头野猪击毙。忽然,一头母野猪兽性大作,直朝着太宗的马前扑来。这情景骇得一旁陪猎的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要以身护卫皇上。太宗却不慌不忙,催马上前,长剑遽出,从容砍断了野猪的头颅。回过头来,对唐俭笑着说:“天策长史,难道没见过天策上将是如何击贼的吗?”原来,唐俭曾经担任天策长史,跟随当年封为天策上将的秦王李世民东西征战。可是这次围猎,距离战争年代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太宗仍是英姿勃发,威风不减当年。 如果你因此认为唐太宗只是个不通文墨的武人,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早年的他驰骋疆场,很少有空学习,可是到了晚年,太宗舞文弄墨,常常写作诗文。《全唐文》和《全唐诗》中分别收录了他的诗文,其中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看上面引录的那首《咏饮马》,就不难体会太宗的诗风。他还爱好书法,尤其擅长“飞白”。这种书法艺术,枯墨用笔,字体苍劲老练,笔划中常丝丝带白。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曾经在玄武门大宴官员,他当场挥毫题字,以飞白书赐给群臣。一时间,群臣大乱,甚至有登上御座从太宗手中夺取的。他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生前与此帖形影不离,死后又用此帖殉葬,以致后人无法亲睹。 那么,那些被后人称为庸君、昏君乃至亡国之君的,又有怎样的兴趣和爱好呢? 要说他们兴趣爱好达到专业水准、甚至达到大师水平的,历史上有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赵佶。前者成为一代词宗,后人敬之为“词帝”;后者以花鸟画见长,并组织和培养了大批画家进入画院,为北宋绘画艺术达到鼎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或许正是他们对于自己兴趣的这份痴迷与沉醉,成就了艺术大师,却败亡了由他们统治的国家。 陈后主陈叔宝也爱好填词作曲,史书上记载他曾作《玉树后庭花》,但却是把这首曲子作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他根本无法与李煜相比,因为他缺少一颗真正诗人的心灵。正是这颗真正诗人的赤子之心,使亡国的悲剧终于成就了词人李煜,让他在痛苦的煎熬中提炼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让他“欢乐时有欢乐的歌唱,悲痛时词句中带着丝丝血痕”。 其他大多数被称为“昏庸”之辈的皇帝,他们的兴趣实在大同小异:喜爱游乐,喜爱奢靡,喜爱杯中物,喜爱声色犬马。其中稍微有点“特色”的大概要算汉灵帝和明熹宗了。 汉灵帝刘弘没即位的时候为解渎亭侯,大概日子过得挺拮据,所以等他登基以后,屡屡叹息“前任”皇帝桓帝没有私房钱,于是身体力行地为自己谋点“福利”。为了增加自己“小金库”的财政收入,他在西园公开卖官,明码标价:二千石官,售价二千万;四百石官,售价四百万。要想当县令的,根据每个县情况的好坏,价钱不同。又私下里让人卖公、卿爵位;公千万,卿五百万。有钱的当场一手交钱,一手交官印;没钱的也可以先到任上,然后“连本带息”加倍偿还。既然是做买卖,当然也有优惠:如果是以德行应选的人来买官,可以半价,甚至只收三分之一的钱。可是,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又怎么会来买官呢?灵帝可不管这些,他关心的只是多卖出几个官,多得些体己钱。有个叫崔烈的人花五百万钱买得了司徒的官职,拜见天子时,灵帝还很有些不高兴:“朕真是后悔没有再吝啬一点,你这个官,应该值千万呢!”卖官得到的这些钱,全都归灵帝个人花费,他为此还专门在西园建了一座仓库来储存它们。 灵帝还喜欢一些古怪的游戏,比如他常在西园赶着四匹白驴拉的车子,在宫内神气地驱驰;比如他听人讲完市井故事,就让宫女们假扮成客店老板娘或者其他做小买卖的,自己则穿着商人的服装,一本正经地跟她们周旋、讲价或是饮酒作乐;再比如,在西园里弄些小狗,让它们戴着高高的进贤冠,佩绶带,跑来跑去地用以取乐。 明熹宗朱由校的爱好倒是实在,他喜欢做木工活,尤其是盖房造屋。他亲自操着斧头、锯片和凿子,整天和亲近的几个大臣一道研究如何安椽上梁。他的木工手艺据说相当不错,连一般称作“能工巧匠”的人也未必能比得上他。熹宗朝夕营造,造成了就高兴,不久又不满意,然后推倒重来,反反复复,不知厌倦。当他干活的时候,常常脱掉龙袍,穿着汗衣,不是平时十分亲近的人根本不让看。每次大臣或是太监上书奏事,他总是不耐烦地说:“你们用心去做吧,我知道了。”他到底知道了什么呢?鬼才知道。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看来庸君和明君都有自己的个人爱好啊,为什么有些人成了明君,有些人成为昏庸之徒呢?下面两个小故事也许会让人有所启发: 唐太宗自小喜爱弓箭,他一直以为自己十分精通。有一次他把自己收集到的不少良弓拿给工匠验看,不料工匠说,这些弓的木心不正,脉理皆邪,统统不是好弓。这不过是件小事,太宗却从中悟出道理:自己对自认为精通的弓尚且不能无所不知,何况天下这么多的事情,自己怎么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呢?有了这点自知之明,太宗于是主张处理事务要依靠臣下,集思广益。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宋太祖的。南唐官员徐铉出使北宋,太祖问他:听说你家君主(即李煜)十分善于作词,有什么佳句,不妨念来共赏。徐铉随口念出后主的一句诗来:“月暮秋灯冷,风切夜窗声。”太祖微微一笑,说:“这只是寒士所为,壮士不为也。”徐铉极不服气,追问道:“壮士所为是什么?”太祖就把自己诗中的一联,缓缓吟出:“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徐铉一听,虽然不比后主的细腻温柔,但诗中气势宏大,胸襟开阔,的确非常人所及。果真是壮士做的诗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