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英国剧作家,评论家,撰写了很多关于音乐和戏剧的评论文章,一贯反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大力倡导和创作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戏剧,并于1891年发表了评论文集《易卜生主义的精髓》。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且又曾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1950年,萧伯纳逝世于英格兰,终年94岁。 人物生平 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一个小公务员家里。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母亲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 萧伯纳年幼时,研究音乐理论的万达里尔李与他们合租了一幢房子。受这位研究音乐的邻居影响,萧伯纳迷恋上了音乐,13岁时,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 1870年父母分居。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15岁的萧伯纳不得不辍学。为了维持生活,他进入都柏林的汤森地产公司当学徒。 1871年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当抄写员,后又充任会计。 1876年,他的父母离婚。萧伯纳告别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贫困的故土爱尔兰,随母亲来到伦敦。年轻的萧伯纳没有工作,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十分渴望找到一份称心的职业,他先在爱迪生电话公司外务部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这家公司倒闭了,别人给他介绍到《大黄蜂》报撰写音乐评论,可不久这份报刊也停刊了。万般无奈的萧伯纳想以写作谋生,但是他并不顺利,他接着写了5部长篇小说,全部被60家出版社拒绝,这令他更加沮丧。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所得的稿酬不过6英镑,其中5英镑还是代写卖药广告的报酬。1876~1898年在伦敦从事新闻工作,在《明星报》、《星期六评论》上写了很多关于音乐和戏剧的评论文章。1879年第一部小说《未成熟》遭到卡普曼荷尔书局审稿人的拒绝。他在易卜生影响下,一贯反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大力倡导和创作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戏剧”。 1884年9月,他听了美国《进步和贫困》一书作者亨利·乔治的演讲,受到启发,从此开始注意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并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2] 1884年改良主义的费边社成立,萧伯纳参加该社,并成为该组织者之一。发表长篇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19世纪的英国戏剧一蹶不振,萧伯纳嘲笑它们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糖果店”,他认为戏剧应该依赖对立思想的冲突和不同意见的辩论来展开。不过,当他听了评剧家朗诵了易卜生的剧本《培尔·金特》后,感受到“一刹那间,这位伟大诗人的魔力打开了我的眼睛。”才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安下心来研究易卜生的剧本,并写下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这部书在欧洲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易卜生的影响下,萧伯纳看清了戏剧这个武器,不仅能扫荡英国舞台的污秽,而且能倾诉自己对这个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于是,他立志要革新英国的戏剧。 萧伯纳为了批评的艺术,赞助威廉射手,并于1885年加入审查人员的《波迈宪报》。在其它期刊,包括《戏剧评论》(1885-1886年)、《角》(1885-1886年)、《Pall购物中心公报》(1885-1888年),他的署名是“金紫荆星章”。同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凯雪尔·拜伦的职业》和《不合理的姻缘》。开始和威廉·阿杰尔合作从事戏剧创作。因没有取得协调一致,剧本最后搁浅。 1888年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邀他参加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的业余演出。剧评家威廉·阿切尔朗诵易卜生《培尔·金特》一剧给他听,萧伯纳开始研易卜生。 1891年发表关于易卜生戏剧创作的评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 1892年正式开始创作剧本,他的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其中包括《鳏夫的财产》 、《华伦夫人的职业》、《荡子》三个剧本;第二个戏剧集包含有《武器与人》等4部剧本;第三个戏剧集《为清教徒而写的戏剧集》包含《魔鬼的门徒》等3个剧本。他的戏剧果真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一页。 1893年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剧本《荡子》(又译《好逑者》)。 1894年发表由《鳏夫的房产》、《荡子》、《华伦夫人的职业》三剧编成萧伯纳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还发表了《武器与人》。 从1895年到1898年,他的朋友弗兰克·哈里斯的《星期六评论》中,他出色地指出维多利亚剧院舞台的现实和虚伪,被认为是戏剧评论家。 1896年完成《难以预料》一剧,触及资产阶级家庭的瓦解问题。萧伯纳结了婚,婚姻改变了萧伯纳的一些生活习惯,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戏剧的热爱,写出了《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皮革多利翁》、《伤心之家》、《圣女贞德》等大量优秀的作品。[1] 1897年《康蒂坦》和《魔鬼的门徒》两剧发表。《康蒂坦》《武器与人》《风云人物》《难以预料》四剧组成萧伯纳的第二个戏剧集《愉快的戏剧集》。《魔鬼的门徒》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三剧组成萧伯纳第三戏剧集《为清教徒写的三剧本集》,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愤慨。 萧伯纳关于音乐的著作获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因为它们是可以理解。他的音乐批评已经被收在音乐集里。萧伯纳倡导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反感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公众。 20世纪初,为了适应文学革命的要求,易卜生、史林堡、萧伯纳等的剧作在当时得到了比较系统的翻译引进,许多进步青年又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潮的激荡,便以反对中国传统戏剧和已经商业化了的“文明新戏”、提倡“爱美剧”为口号,组成了戏剧研究机构和业余话剧团体,通过办报刊和小型演出,积极地推动了已趋消沉的话剧运动。在当时,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就深受肖伯纳戏剧的影响。 在1900年和1914年在英国出版的《美国艺术家之间的爱》,但它是写于1881年。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成员之间的闲聊和轻浮的氛围中,年轻的肖介绍了他对艺术的观点,浪漫的爱情和婚姻实用性,诚意。他认为,爱和婚姻安顿下来,但真正的天才的艺术家与他们的工作,以适应这种模式太消耗。在小说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物杰克·欧文,一个音乐天才,有点疯了,完全失去了社交礼仪。从一个糟糕的开始,他上升到名气很大,是游览名胜,社会名流,尽管他不懈的生硬。 1900年发表《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 萧伯纳论戏剧的文本中提到,他的作品和第一次演出可以找到完整的戏剧正文和序言。肖于1885年开始写作,《鳏夫的房产》是他的第一出戏,与评论家威廉·阿彻合作,他提供的结构。后来阿彻决定,萧伯纳可以不写剧本,所以该项目被放弃。多年以后,萧伯纳又试了一次,并于1892年完成《鳏夫的房产》,独自发挥而没有合作。 1903年发表阐述自然哲学思想的第一部作品《人与超人——喜剧与哲学》。 1907年发表历史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 从1904年到1907年,他的戏剧在伦敦首演在法院剧院,有《哈雷威巴克》和《JEVedrenne》。第一次他的新戏到法院剧院上演的是《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年)。 1908年发表关于家庭和婚姻问题的剧本《结婚》。 20世纪10年代,萧伯纳是一个成熟的剧作家。1910年《贵贱联姻》《芳妮的第一个剧本》发表。新的工程,如《Fanny的游戏》(1911)和《皮格马利翁》(1912年),长期运行在大伦敦观众面前。萧伯纳允许音乐剧改编的《武器的人》(1894年),被称为《巧克力战士》(1908年),但他有一个对德国歌剧的意见。他坚持认为,没有他的话,所有的字符名称将被改变。虽然轻歌剧实际上是沿用萧伯纳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保持其反战的信息。 萧伯纳的工作被证明是非常受欢迎的,其中包括在弗朗茨·莱哈尔轻歌剧的基础上改编的《皮格马利翁》。他的部分戏剧形成的音乐剧的基础后,他最为著名的音乐剧《我公平的夫人》,被正式改编成电影剧本的电影版《窈窕淑女》。 1914年发表论文《战争常识谈》,表明自己对战争的观点。 萧伯纳的前途被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毫不妥协地反对,尽管招致公众以及很多朋友的愤怒。他的第一个完整的长片,战争后提出的,大部分是在伤心之家“(1919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萧伯纳,他的智慧依然存在,但减少了对人性的信念。1917年写出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知识分子绝望情绪的剧本《伤心之家》。十月革命发生,萧伯纳是亚欧最早同情和拥护这一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 1921年,萧伯纳完成《回到玛土撒拉》,从工作中的伊甸园开始,到成千上万年后的未来,它展示了萧伯纳的假设,“生命的力量”指导进化走向极致完美的试验和错误。肖宣布发挥的杰作,但许多批评者不同意。一个良性的的力量指挥进化的主题,再次出现在《日内瓦》(1938年)中,其中萧伯纳认为维持人类必须开发,以获得所需要的智慧和更长的寿命。同年,在英国共产党理论刊物《劳运月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论文《无产阶级专政》。萧伯纳的话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中国演出,这是提倡“西洋派”戏剧的一次重要舞台实践,但这次演出活动遭遇到了失败。失败的原因,除了演员的照本宣科,以及其他演出上种种破绽以外,也由于新的话剧运动还没有在陈陈相因的社会里扎根,话剧的倡导者还存在着脱离群众和民族特点的严重的倾向。 其次是《圣女贞德》(1923年),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更好的作品,比《玛土撒拉》。萧伯纳曾长期进行有关《圣女贞德》的写作,她于1920年的被册封,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激励。那场戏是一个国际性的成功,被认为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因。授奖称赞他的作品为“...理想主义和博爱的标记,其刺激的讽刺往往被注入了一个独特的诗意美“。这时,总理大臣戴维·劳埃德·乔治考虑建议授予萧伯纳爵位,萧伯纳拒绝。 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作创立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之用。1926年没有去斯德哥尔摩亲领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拍案而起,曾联合各国著名人士发表宣言,严厉谴责英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支持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此后他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际反帝同盟”曾委托一批世界文化名人到中国访问,其中便有萧伯纳的名字。[4] 同一年,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了萧伯纳,“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型讽刺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在有生之年萧伯纳写作剧本,但他们很少是显著的,或经常复活了,因为他早期的工作。《苹果车》(1929年)很可能是他这个时代最青睐的工作。后来《在岩石上》(1933年)、《万花》(1935年)和《日内瓦》(1938年)被视为标志的下降。他最后一个显著的发挥,在《好国王查尔斯·金日》,根据“圣约翰Ervine”改编。通常萧伯纳的作品水准都是平等的。 1931年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度过七十五寿辰。高尔基写信向他祝贺,称颂他是“勇敢的战士”,还说“你活了一世纪的四分之三,对于人们的保守倾向和庸俗见解用你尖刻的俏皮话给以致命的打击,不知几多次了。”回国后,萧伯纳发表演说撰写文章,赞扬苏联人民的卓越成就,并多次公开声称未来的世界属于社会主义。1932年发表剧本《真相毕露》。 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2月17日到达上海。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会面,与高尔基和鲁迅结下诚挚的友谊。是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黑女求神记》。 1936年发表剧作《意外岛上的傻子》《女百万富豪》《日内瓦》《好国王查理第二治下的黄金时代》。 1944年政论书籍《政治指南》发表。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萧伯纳毕生创造幽默,他的墓志铭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巧体现了他幽默的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萧伯纳名言 躯体总是以惹人厌烦告终。除思想以外,没有什么优美和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因为思想就是生命。 —— 萧伯纳 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对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 —— 萧伯纳 我年轻时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于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干下去。 —— 萧伯纳 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 —— 萧伯纳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 萧伯纳 革命行动吸引社会上最好的和最坏的分子。 —— 萧伯纳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 萧伯纳 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 —— 萧伯纳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所以不能慷慨施舍。 —— 萧伯纳 成功网罗着大量的过失。 —— 萧伯纳 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和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 —— 萧伯纳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 萧伯纳 人生不是一枝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枝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 萧伯纳 不要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 —— 萧伯纳 我的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在我有生之年,尽我力所能及为整个社会工作,这就是我的特殊的荣幸。 —— 萧伯纳 劳动是惟一导向知识的道路。 —— 萧伯纳 萧伯纳和小女孩 萧伯纳是英国有名的戏剧家。有一次在国外,他看到一个小姑娘,长着一双闪亮的大眼睛,头上戴着大红蝴蝶结,显得聪明伶俐。萧伯纳非常高兴,同她玩了很久。 临别的时候,萧伯纳把头一扬,幽默地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的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 “先生,您就是萧伯纳?”“怎么,难道我不像吗?”“可是,您怎么会说自己了不起呢?请回去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同您玩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 萧伯纳愣住了,他觉得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后来,萧伯纳常对人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启迪。” 人物影响 20世纪初,为了适应文学革命的要求,易卜生、史特林堡、萧伯纳等的剧作在当时得到了比较系统的翻译引进,许多进步青年又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潮的激荡,便以反对中国传统戏剧和已经商业化了的“文明新戏”、提倡“爱美剧”(注:“爱美”原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为口号,组成了戏剧研究机构和业余话剧团体,通过办报刊和小型演出,积极地推动了已趋消沉的话剧运动。在当时,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洪深就深受肖伯纳戏剧的影响。 一九二一年,肖伯纳的话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中国演出,这是提倡“西洋派”戏剧的一次重要舞台实践,但这次演出活动遭遇到了失败。 失败的原因,除了演员的照本宣科,以及其他演出上种种破绽以外,也由于新的话剧运动还没有在陈陈相因的社会里扎根,话剧的倡导者还存在着脱离群众和民族特点的严重的倾向。 《华伦夫人之职业》上演的失败在中国引起了关于“戏剧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的一场讨论。这个在前一时期已为戏剧工作者感觉到的问题,这次被强烈地提了出来。不少人认为戏剧职业化就是戏剧商品化,资本家的控制约束了戏剧工作者的创造,因而也阻碍了艺术事业的发展。经过这次讨论,提倡“爱美剧”的口号得到了明确的肯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