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近代 >

郁达夫

http://www.newdu.com 2017-08-30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人物生平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1908年,就读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厉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911年,郁达夫进入蕙兰中学读书;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1917年7月毕业;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尤以俄、德小说居多。
    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10月15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1922年3月,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同年郁达夫回国,在安庆法政专校教授英语(一说为安庆一中),与当时同为该校教员的陶希圣颇有交往。1923年辞职,出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1924年,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为期亦仅一年。
    1926年,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返回上海后,郁达夫开始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仅四个月。
    1932年12月1日,郁达夫在《现代》(2卷2期)上发表短篇小说《迟桂花》。
    1933年,郁达夫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创作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4年,郁达夫任浙江省政府参议。
    1935年,担任《中国新文学大系》内的《散文二集》之主编。
    1936年,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10月24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写了《怀鲁迅》一文。11月,郁达夫访问日本;12月17日,郁达夫在离日归国途中访问台湾,会见杨云萍、黄得时等文化界人士;抗日战争初期,郁达夫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
    1938年,郁达夫赴武汉担任政治部设计委员,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期间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年底,郁达夫携眷抵新加坡,出任《星洲日报》、《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星光画报》文艺版的主编。
    1940年,郁达夫与关楚璞、姚楠、许云樵等文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星洲(现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至苏门答腊避难。
    1942年6月初,郁达夫流亡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在当地华人协助下开设酒厂谋生。因其早年留学日本,精通日语,被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望其充当翻译。郁达夫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引起当地人的诸多误解和不满。但事实上,郁达夫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郁达夫的真实身份被日军识破。日本投降后不久,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其失踪原因至今仍然还是未解之谜。日本学者铃木正夫经过研究得出了郁达夫是被日本宪兵下令杀害的结论,写下了《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一书。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2014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郁达夫为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之列。
     郁达夫作品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泰东
    《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泰东
    《小说论》(理论)1926,光华
    《文艺论集》(理论)1929,光华
    《戏剧论》(理论)1926,商务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创造社
    《文学概说》(理论)1927,商务
    《日记九种》1927,北新
    《鸡肋集》(《达夫全集》第2卷)1927,创造社
    《过去集》(《达夫全集》第3卷)1927,开明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创造社
    《迷羊》(中篇小说)1928,北新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开明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上海春野书店;1930,现代
    《敝帚集》(达夫全集》第5卷)1928,现代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薇蕨集》(《达夫全集》第6卷)193O,北新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湖风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断残集》(《达夫全集》第7卷)1933,北新
    《浙东景物纪略》(散文集)1933,浙江铁路局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现代
    《达夫日记集》1935,北新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北新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创造社
    《达夫散文集》1936,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1954,人文
    《郁达夫南游记》(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书局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政论合集) 1959,人文
    《郁达夫诗词钞》 1962,香港上海书局
    《达夫文艺论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达夫诗词抄》1981,浙江人民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一1984,花城
    《达夫书简》1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游记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达夫抗战诗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达夫致王映霞书简》 l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小说集(上下册)1983,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1984,陕西人民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
    《郁达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文选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 1986,浙江文艺
    《沉沦》(短篇小说集)1986,百花
    《郁达夫书信集》 1987,浙江文艺
    《沉沦.迷羊》(短篇小说集)1988,人文
    郁达夫与王映霞
    王映霞(1908-2000年),女,中国浙江杭州人,当年“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一生中的两次婚事都轰动全城。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多年后离婚。1942年4月4日,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王映霞可谓是郁达夫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两人之间那段感情,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当年郁达夫在沪上友人家中初识杭州美女王映霞时,惊鸿一瞥惊为天人,遂展开了强烈、真挚而又执著的攻势。1928年2月,郁达夫的热情终于打动了王映霞,他们也因此成为了那个时代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明星式人物,被诗人柳亚子誉为“富春江上神仙侣”。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由于年龄、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郁、王之间渐生罅隙。后来郁达夫又在家中发现了浙江教育厅厅长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情书,致使夫妻反目,终至在新加坡恶脸相向。郁达夫推出《毁家诗纪》,详细叙说王映霞与许绍棣的“热恋情事”,而王映霞也以《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相回应,在报纸的推波助澜下,这对当年的“神仙侣”最终以“协议离婚”而分道扬镳。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由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创作于1923年7月。当时,作者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因此,他的目光也开始从先前较多地注视知识分子狭小的圈子,转移到更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作品中,他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
    郁达夫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
    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同时也冲淡了作品中多处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小说中“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也都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而郁达夫所描绘的伤感中,也包含了有所不幸、有所苦闷即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
    郁达夫小说惯用第一人称“我”,这个“我”并不仅仅是起到讲述故事或者勾连情节的作用,在一些作品里“我”竟至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情绪由“我”起伏波动,情节由“我”而发展变化。同时,这个“我”并不仅仅是作者个人,而是相当典型的概括出了“零余者”即正直、善良、清贫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
     
    郁达夫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人物评价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夏衍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胡愈之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浪漫抒情小说的巨匠。可是说实在的,他那支自由脱俗且富有情韵的笔更适于写散文和诗。 他的小说也是“散文的”、“诗的”,宛如一首首抑扬顿挫的独奏曲或回肠荡气的咏叹调。“五四”时代是短篇小说的世界,郁达夫以其真率和才情,足以风靡一时,成为受众多文学青年师法的名家,鲁迅之外无出于郁达夫之右者。他推进小说散文化和诗化,对于革新以故事情节作为主干的古典小说而言,是功垂竹帛的。
    从文学史来看,郁达夫挖掘内心世界一直进入到私密领域,由此出发来表现自我与世界的分裂和对立,并追究其中的纠缠,在中国新文学中可谓开启了一种新的思路,由此以往被视为无意义的或理当压制的“黑暗”领域进入文学领域,并与一些宏大或“高尚”的话题发生种种纠葛,其后在文学史上产生的种种变化,则更是超出了最初《沉沦》式的朴陋尝试。不过,倘限在中国文学领域追根溯源,郁达夫的率先实践,可说是功不可没的。
    ——刘志荣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沫若兄才高气壮,新诗是一代巨匠,但说到旧体诗词,就深情和熟练而言,应当退避达夫三舍。这话我当着沫若兄的面也讲过,他只是点头而笑,心悦诚服。
    ——郁达夫的好友、艺术大师刘海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