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戴松恩(1907年1月6日~1987年7月31日),著名的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他早期从事小麦育种、细胞遗传和抗赤霉病研究,后转入烟草、油菜育种的基础研究,对发展贵州烟草种植业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负责科研管理工作。晚年致力于小麦非整倍体应用研究,提出在品种间杂交中利用ph基因诱发遗传变异的论点,经初步证实认为可行。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并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0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1980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同时担任国家科委发明委员会农林组组员。1987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1907年1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东唐市镇。 1924年毕业于苏州晏成高级中学。 1926年6月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 1926年7月1928年8月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理。 1928年9月—1931年6月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专业学生兼助教,获学士学位。 1931年7月—1933年12月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助教。 1934年1月—1937年1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7年2月—1941年9月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 1941年10月—1942年12月任四川金堂铭贤农工学院教授兼系主任。 1942年4月—1944年3月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 1944年4月—1947年2月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麦作系主任。 1947年3月—1949年1月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 1949年2月—1957年2月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7年3月—1960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60年12月—1980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 1980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1987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评价 戴松恩从20年代中期即开始进入我国的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是我国从事这方面工作较早的学者之一。他早年参与育成和推广了“金大2905”、“金大26”等小麦品种。30年代,他利用来自中国、苏联、美国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对其性状遗传规律做了研究。当时,这种相当规模的遗传研究国内还没有过。他通过对六个普通小麦品种的春冬性及穗部、叶片等十多个性状的遗传分析,明确了单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连锁遗传关系,以博士论文形式发表了题为《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之遗传研究》的报告(中文摘要发表于《农报》1937年7月)。 他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时,对教学指导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并且亲自带研究生,也没有中断过研究工作。他还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提出了许多新的建议。1982年我国研究生学位制度恢复没有几年时间,他多次建议本科生大学毕业工作2年后才准报考研究生,建议从1984年招收在职研究生,加速培养他们成为能够独立工作,富有开拓精神的科研人才。同时,他积极倡导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他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争取必要的物质条件,做了大量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