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清世祖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皇后(1640-1660年),又称“董鄂妃”,栋鄂氏,又作董鄂氏,世祖福临之妻,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姊。18岁入宫。世祖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诏大赦天下,其父亦进为三等伯。次年,生皇四子,仅三月夭折,未命名,谥和硕荣亲王。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卒。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孝陵(清东陵)。 人物生平 崇德四年(1638年)董鄂氏生,属正白旗。 顺治十三年三月初六(1656年3月31日)前锋统领鄂硕擢为内大臣 八月廿二日(1656年10月14日)董鄂氏被立为贤妃,时年十八。 九月廿八日 拟晋封董鄂氏为皇贵妃。 十二月初六(1657年1月19日)行皇贵妃册封礼。 顺治十四年正月(1657年)封鄂硕三等伯。九月 鄂硕卒。 十月初七丑时(1657年11月12日)荣亲王生。(董鄂氏生荣亲王为难产,病或从此生。荣亲王出生前不久,福临认识了憨璞聪禅师,并曾在11月9日召憨璞聪禅师入宫。) 十月初八 福临朱谕礼部为“第一子”议行典礼。 初九日。初七日恭惟皇第一子生,本月初九日告祭。十一日。帝生第一子之喜,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首辅大臣等,俱上马匹、缎帛以贺。二十六日。恭遇皇第一子诞生,颁行诏书礼仪第三天,遣官告祭圜丘、方泽、太庙、社稷礼成。 同月追赠鄂硕为侯。冬 太后病。满朝为皇子出家于闵忠寺以祈寿,又为太后患疹以祈安。(十二月廿八日(1658年1月31日)太后病愈。) 正月廿四日(1658年2月25日)荣亲王卒。 二月 皇后病。因董鄂氏兄卒,少弟费扬古袭爵,年十四。悼妃卒。 三月廿五日(1658年4月27日)复进皇后中宫笺奏。三月廿七日(1658年4月29日)追封皇四子和硕荣亲王。八月廿七日(1658年9月24日)葬荣亲王于黄花山。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十二日(1659年12月22日-1660年1月23日)福临进行了一次多重目的的长途行猎,其中似曾与董鄂氏共奉太后赴汤泉。 顺治十七年春(1660年)永寿宫病。(章乃炜先生以为或即废后。) 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薨逝。 八月廿一日 追封董鄂氏为皇后。 八月廿六日 行追封礼。 九月 因董鄂氏追封为皇后,晋封其伯父鄂硕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十一月 福临以董鄂氏的遗愿,下令停止下年秋决。 康熙二年六月初六壬寅(1663年7月10日),董鄂氏与福临同葬清孝陵。 顺治和董鄂妃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有两后、十五妃。顺治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顺治亲政,封为皇后。二人性格不合,顺治废掉皇后,降为侧妃。 历史上的废后,出了名的天生美貌且聪明机智,但娇生惯养,脾气暴躁,是孝庄的亲侄女,顺治八年(1651)二月,皇后之父蒙古科而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亲自送女儿上京,等待举行大婚典礼。但顺治对婚事很不情愿,一直借故拖延。拖到了秋季,亲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四处活动,请求诸亲王替他禀明太后。八月,皇太后下旨,令皇帝册立皇后并举行大婚仪式。 这是大清入关后第一次举行的封后,典礼搞得十分隆重。那天,由皇帝派出的满、汉大学士尚书各二员,引导龙旌凤辇,在宫娥内监侍卫执事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来到行馆迎接皇后入宫。到了乾清宫,顺治登上玉座,皇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着黄色锦服,披五彩绣帔,金凤盘绕,珠翠盈头,满身珠光宝气,徐徐步行上殿。由礼部尚书捧读玉册,鸿胪寺正卿赞礼,引导皇后跪伏听命。读完玉册,鸿胪寺正卿引导皇后起身,文华殿大学士捧上皇后宝瓕,武英殿大学士捧上皇后瓕绶,由坤宁宫总监跪接,转授给宫眷佩在皇后身上。皇后再向皇帝跪伏谢恩。之后,皇帝退朝,皇后坐上龙椅,接受群臣贺拜。然后,皇后再入宫,在礼乐伴奏声中与皇帝行礼,大婚典礼至此结束。顺治虽然勉强举行大婚仪式,但对这个硬塞给他的皇后没什么好感,后来借口她是多尔衮的干女儿的缘故,不与之亲近,因此大婚三年都未临幸过她。 关于顺治废后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多尔衮有关。皇后是多尔衮为他选定的,顺治非常痛恨多尔衮,所以也迁怒于皇后。但从顺治的言词和当时的情理推断,多尔衮未必是他废后的主要原因。据顺治本人将讲,皇后的过失主要有这样几项: ⑴皇后为“无能之人”,是指皇后并未生育子女。⑵他与皇后自结婚以来“志意不协”,两人合不来。皇帝稍喜简朴,皇后比较奢侈。皇后虽然聪慧美丽,但比较任性,嫉妒,不能博得皇帝欢心。⑶皇后不够贤淑,难以胜任统御后宫之职。⑷睿亲王在朕幼冲时因亲订婚,未经自主选择。 第一条理由纯属借口,两人结婚时年纪很小,顺治又长期疏远皇后,在这种情况下皇后又怎能生育呢?当时一位礼部官员认为,仅以所谓“无能”而废后,无法令皇后心服,也无法令天下人心服。 第二条理由,确实是不可否认的,孝庄太后之所以默许或准许顺治废后,主要是发现两人确实合不来,以致顺治的健康都受到了影响。 第三点理由,实际是以顺治个人的眼光来看的。结合后来他对董鄂皇贵妃的赞誉,可以反衬出他对第一任皇后的不满。第一任皇后不能服从皇帝,更不能将皇帝照顾得无微不至。顺治对皇后作出不能改正缺点和难胜皇后之任的评价,这显然是两人和不来的必然结果。 第四点理由中,顺治的本意当是强调皇后系由别人选定的,聘选时自己年幼,后来发现这位表妹作为皇后并不令人遂心。这里,他在提到多尔衮时只用了“睿王”二字,其实,从亲属关系上说,这位皇后与顺治和孝庄太后的关系很近,虽然她是由多尔衮选定的,但孝庄肯定也是同意的。况且多尔衮选后之举也是沿袭了皇太极的做法(选蒙古科尔沁女子为后妃),与清朝笼络蒙古的政策是相吻合的。如果顺治帝仅仅是因痛恨多尔衮而不接受这位皇后的话,那么在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他完全可以拒绝结婚。因为四个月前他已经追论多尔衮罪状。第二位皇后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被册立,肯定与多尔衮无关。这些事实表明,顺治帝废掉第一位皇后的主要理由是两人“志意不协”。他向礼部及议政王大臣所做解释中,不止一次谈到自己与皇后合不来,“势难容忍”,似乎并未强调多尔衮所选皇后令人难以接受。总之,顺治废掉第一位皇后的主要原因当是两人合不来,对皇后不能容忍。至于多尔衮参与选后,只是他下决心废后的推动因素之一。 严格地说,皇后并未有多大过失。这位皇后出身贵族,过惯奢靡豪华的生活,而顺治平生最讨厌别人爱享受,曾有记载说,这位皇后因为吃饭的餐具中有一件不是金子做的就大发脾气,而顺治偏就是一个非常喜欢简朴的人,两个人性情完全相反。加上政治原因,顺治几乎是铁了心要废掉这位皇后,连孝庄都挽回不了。在侄女和儿子之间,在家务与国政之间,孝庄到底还是选择了后者,同意了废后。但孝庄迅速把自己的侄孙女、即前皇后的亲侄女订立为新皇后,废皇后(静妃)从此在宫中寂寞了一辈子。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顺治的第二位皇后是第一位皇后的侄女,就在姑母被废为静妃的第二年,她被选入宫,年仅14岁,不久被立为皇后。顺治十三年,董鄂妃入宫后,顺治专情于董鄂妃,她虽然也得不到顺治的喜爱,但还算是好命。顺治为了立董鄂为后,决定二度废后。所幸,这位皇后性情温顺,得到了孝庄的怜爱,为她撑腰,坚决制止了顺治。顺治死后,新君登基,她被尊为皇太后,康熙生母在康熙上台后第二年就死了,她得到了康熙的尊敬,她寿高80多岁,是清朝后妃中寿命第二长的。她死后被和康熙生母并葬于顺治的孝陵的东面,称孝东陵。在董鄂氏入宫前,顺治因为太监的引诱,在私生活上是相当放纵的。为了和与母亲斗气,他随便临幸宫女,导致顺治一朝身份低微的后妃特别多,葬于孝陵的十八个还是有名分的,没有名分而又受过临幸的不知其数,保守的数字是二十多个,其实还有更多。不过,蒙古后妃和一个废后他是碰也不碰的,只是摆设罢了。 顺治爱董鄂妃爱的惊天动地,这在封建帝王中少之又少,但他以皇权为后盾强夺臣妻,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定的事实。 他不但生前要给董鄂妃争名份,死也要给她争,亲自写了怀念她的“行状”,为了她寻死觅活,有如此丈夫,董鄂也不算薄命了。 董鄂妃对她的前夫(无论是博果尔或是一个满洲的将军)感情应该不是很深,这可以从她和顺治感情的深厚可以得知,董鄂妃和顺治的婚外恋轰轰烈烈可以得到证明,一个女人真正的爱只有一次,而董鄂妃真正爱的只有顺治,这不是说董鄂妃爱慕虚荣,因为无论是董鄂妃还是顺治都渴望互相取暖,福临的悲剧在于他的一生都是被人控制的,幼时被人控制踏上王位,少时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时又被迫封蒙古后妃为后,执政后被多尔衮等牵制,政治理想一直不能实现,他在董鄂氏的温柔与包容里终于找到了一个避难所,而才貌双全的董鄂妃长期生活对在丈夫的强烈不满中,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当然,前夫的自杀不在她的预料之中,对于以一个知书达理、熟谙汉文化文化典籍而闻名的她来说,前夫的死可能是她终其一生都无法卸掉的精神包袱,即使在他死后,她终于能够和自己所爱的顺治生活在一起。 相比董鄂妃三千宠爱于一身,顺治其他的女人自然就没什么好日子过了。孝陵里陪伴顺治的,除了董鄂妃,还有孝康皇后——康熙的生母,一个母凭子贵的典型。如果她没生这个好儿子,如果她这个好儿子没即位当上皇帝,想她是绝入不了孝陵地宫的。不能说顺治生前对她没一点儿感情,但是顺治全部的感情都用到董鄂妃身上去了,孝康死得也很早。 顺治与母亲政见不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董鄂妃地位的上升,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孝庄太后身体不适,皇帝指责皇后礼数不周,下令取消皇后接受贺表等资格,实际是废后的信号。由于孝庄太后的干预以及董鄂贵妃的劝阻,第二任皇后得以保全,但也只是徒有皇后名号而已。 平心而论,顺治与董鄂贵妃确也称得上天生一对。面对不被人理解、关怀的寂寞,使顺治帝在偶然中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董鄂氏。董鄂氏不仅气质高贵,而且还有一种其他后宫女子没有的独特风韵,就是文雅、谦恭的书卷气、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女性美。她对顺治帝不是一味迎合、奉承,而是尽心尽力辅佐、督促和鼓励,不仅是顺治帝的爱侣,而且还是知己。董鄂皇贵妃对顺治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当皇帝打猎时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劝皇帝勤于政事自己却不干预政事,皇帝夜里批阅章奏她常在一旁服侍,皇帝听讲经史后她常劝皇帝及时复习,她生活节俭而又喜读儒经,颇通书法。顺治爱极了董鄂妃,还试图废掉第二任皇后,立董鄂妃为皇后,但因孝庄的干预和董鄂贵妃的劝阻而未果。 每当福临下朝回宫,董鄂妃一定倚宫门迎候,问寒问暖。若发现福临稍有不乐表情,便立刻安慰说:“陛下今日回宫晚,是不是身体劳倦了?”并赶紧令人准备福临最喜爱的奶茶和点心菜肴。饮食送到,董鄂妃也总是亲自奉进给福临后,安静地站在餐桌边侍候,劝勉皇上多加餐饭。如果遇到庆典宴会,福临必须多量饮酒时,她就一定会频频告诫随侍太监,要好好服侍皇上安寝,寝室里千万不可太热,防止皇上酒力得不到发散。为此她总是放心不下,深恐太监不足恃,往往半夜三更,又亲自跑到福临的寝所整夜地看护侍候,一定到福临酒劲过去,安眠如常,她才松一口气。 福临生性好动,尤其爱好骑射狩猎,她对此很是担心,每每劝谏说:“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是好事,但马足安可恃?以万邦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叫我提心吊胆,实在为陛下感到危险啊!”所以她常伴随福临出猎驰马,大有以守护人自居的意思,可是福临的马偶然一绊一蹶,她都会惊得脸色大变,冷汗满面。被人亲切地关怀,受人无微不至的爱护,幼时备尝孤苦的福临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福临看到她总为自己忙进忙出,很不过意,邀她与自己共餐,她却和悦地反问一句:“陛下厚待我是我之幸,何不与诸大臣共食,使之得奉皇上笑颜而沾宠惠呢?”福临的新政常常受阻,他又脾气急躁,与大臣们关系有时很紧张。听了她的劝告,福临果真频频召诸大臣与自己共同进膳,大大缓和了君臣间的气氛。朝廷里的大臣们新旧交替、派系林立,也常使福临气恼发火。她得知其故后,劝福临说:“这事本不是我该干预的,但以妾愚意测度,诸大臣即使有过错,也都还是为了国事,并非为自身谋利,陛下何不息怒,平心静气地详细考察,以服其心呢?不然,诸大臣都不能心服,又何以服天下之心?”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中原文士向往的佳境;对此认同的福临却有另一种相似的境界:红袖添香夜批本。不管奏本数量有多少,不管福临批本批到多晚,她总是陪伴在侧,为福临披衣倒茶、捻灯添香,从无懈怠。有时奏本过多,福临看得不耐烦,草草一翻就搁置一旁。她就会轻声问:“这些不是朝廷机务吗?陛下怎么就随意搁置了呢?”福临答道:“不用看,都是循旧例的老一套。”她便进一步劝说道:“这虽然是奉行成法,安知没有因时期不同需要更张,或有其他缘故应该洞察的内容呢?陛下怎么能忽略呢?祖宗付于陛下的大业至关重要,即使身体劳累,恐怕也不应该草草了事吧?” 福临听劝,自然格外勤政。有时干脆命董鄂妃同自己一起批阅文章,她就赶紧起身敬谢,固辞不可,说:“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每当福临听日讲官讲课的日子,回宫后,她总要福临为她复述当天学到的经史章句大义。说得流畅完全,她就很高兴;要是有所遗忘,她就有些生气,带着责备的语调说:“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读懂学好默记于心,才能于朝廷政治有所裨益,否则,讲书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呢?”可见,小夫妻间并不只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董鄂妃对福临也不是一味迎合、奉承。她不但是他的爱侣,也是他的知己,能对他的治国理政加以督促和鼓励,这不是宫中任何别的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她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无人可以代替。 董鄂妃还具有许多福临非常欣赏的美德。一天,顺治帝连夜审阅一批上报斩首的罪犯案卷,心中不忍,手提朱笔,犹豫难下。董鄂妃见状,起身问道:“是什么奏疏,使陛下痛心难决到这种程度?”顺治帝告诉她:“是秋决疏。其中十多人,只等朕报可,就置于法了。” 董鄂妃说:“这些罪犯大多愚昧无知,又不是陛下一一亲审的。妾度陛下之心,即使亲审也还惟恐不得真情,何况刑司审问,岂能全无冤屈?陛下还是应谨慎从事,在其中尽量寻求可矜宥者全其性命,以称上天好生之仁。” 顺治帝听从她的意见,一再详览完毕,她还要勉励福临再阅,并说:“民命至重,一死不可复生。陛下千万留意参详稽察,不然,他们还能指望谁呢?”她还常常对福临说:“这样的有关民命的生死大事,与其失入,毋宁失出。”这样的仁爱之心,非常符合福临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仁政王道,是他十分看重的长处。董鄂妃生性节俭,衣饰简朴,不尚华彩,即使簪钗耳环也不用金玉,而以骨、角等物代替,与废后的豪华奢侈形成鲜明对照。 董鄂妃识大体顾大局,谦逊宽和从不恃宠而骄,也不以皇贵妃身份自矜,宫闱眷属,一视同仁,年长者呼之为媪,年少者称之为姊,就是对福临的乳娘保姆也以礼相待,从无怠慢。就连宫女太监得罪招致福临发怒时,她也出面为这些奴仆拜求,请福临看在他们往昔勤劳效力之处,原谅他们并息怒宽怀。皇贵妃原有副后之称,董鄂妃才干超群,弥补了小皇后的少不更事。后宫的各种事务,在她的调理下井井有条,各得其所,使福临终于摆脱了内事丛集、关系复杂、矛盾百出的缠绕,得以舒怀宽心,专意综理朝政,她确实是这位少年皇帝的贤内助。 董鄂妃非常有才干,后宫的各种事务在她的调理下井井有条,使顺治帝摆脱了内政丛集、关系复杂的缠绕,专意治理朝政,确实是位贤内助。尤其使顺治帝感慨不已的是,董鄂妃从无丝毫嫉妒,其他嫔妃有优长处,她总是最先向皇帝禀奏称道;而嫔妃们有了过错又替她们遮掩。这使得顺治帝反倒对她一往情深,并把后宫所有事务都委托给她。 皇太后并不喜欢被顺治帝专宠的董鄂妃,董鄂妃是有夫之妇,入宫为妃本就招人非议、失了体统。尤其顺治帝专宠于她,威胁了太后的侄孙女即当今皇后的地位,实际上也就是威胁了后宫蒙古博尔济锦氏的一统天下,皇太后对董鄂妃自然戒心很深。人们常开玩笑地说,婆婆与媳妇是天敌,可知关系之难处。皇家也是一样,何况预先就存有偏见、存有戒心的皇太后对皇贵妃呢?但董鄂妃并没有放弃和退缩,她以婉静谦恭的气质应对宫中各种繁复的礼节,每日晨省昏定,待奉周到,太后想到的事,无论多困难,她都毫不迟疑、费尽心力地办好;太后生病时,她从来都寝食俱废、昼夜侍奉,以至于太后竟挑不出她的毛病。董鄂妃还有一个其他妃嫔不具备的长处,就是她的汉学和书法。这又正是庄太后的擅长和爱好。兴趣相投最容易使人接近,使人互相理解,使人彼此产生好感。至于后来,婆媳俩都跟着顺治帝一起敬佛修禅,她们的共同语言就更多了。就这样,芥蒂渐渐地消除,隔阂渐渐地融化。 董鄂妃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尤其是以自己的劳瘁,努力去赢得后宫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心。她不仅对顺治皇帝本人非常关爱,还予关怀于他人。真是一位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东方女性的典型,她的情爱与贤惠已经全然融为一体、难解难分了。她成功了,但成功得很有限,代价却非常之高。她封皇贵妃数年竟无积蓄,又病痛缠身,怎能经受长时期的精神压力和体力上的超负荷操劳?只可惜一代贤妃为皇帝、为后宫鞠躬尽瘁、日渐憔悴,再加上惟一的未满周年的儿子不明不白的夭折,于公元1659年仙逝。 董鄂妃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对顺治帝产生了很大影响,顺治一直比较信佛,对禅师玉林琇等尊敬有加,并曾延入禁中。玉林琇还为顺治取法名为“行痴”。顺治常有出家的念头,在董鄂妃死后这种想法更为强烈。顺治帝于十七年十月准备让玉林琇的一位弟子给他剃度,玉林琇听说后要烧死这位弟子,顺治帝只好打消了出家的念头。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一月,他听从董鄂妃的遗言,减等发落囚犯。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因染天花死去,年仅24岁。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的品德。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董鄂妃是怎么死的 董鄂妃死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所谓“后病阅三岁”,可理解为她从十四年(165?年)八月起便已患病。换言之,荣亲王出生前她已有疾在身;生子,体力消耗极大,进一步伤了元气;一个月后又侍疾南苑,更影响了身体的恢复。皇太后病愈不久,爱子义突然夭折(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遭此沉重打击,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情日渐加重。以此看来,痛失爱子,是董鄂妃的健康发生质的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汤若望传》中讲她在儿子薨逝后“不久崩殂”,是事出有因的。 人物评价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十七年八月,薨,上辍朝五日。追谥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上亲制行状,……行状数千言,又命大学士金之俊别作传。是岁,命秋谳停决,从后志也。时鄂硕已前卒,后世父罗硕,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及上崩,遗诏以后丧祭逾礼为罪己之一。康熙二年,合葬孝陵,主不祔庙,岁时配食飨殿。子一,生三月而殇,未命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