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承恩是明朝末年宦官,至死追随崇祯皇帝,深得其信任。与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明朝大太监不同,王承恩基本上得到了世人肯定的评价,至少他对崇祯帝忠心耿耿受人肯定。王承恩在北京被围时提督北京兵马,最终陪崇祯帝殉节煤山,死后葬在崇祯墓前方,是明十三陵中唯一陪葬的太监墓。 人物生平 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摘录:《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曹化淳和王承恩的关系 王承恩原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应该是曹化淳带出来的。 王承恩墓 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陵区内、思陵前方有一座陪葬墓,普遍认为该墓是明朝末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的墓葬,通常称为王承恩墓。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 陵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营建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顺治先后为其竖碑两座颂赞王承恩忠君节烈不事二主的精神后,京城众官也随之立碑,碑上刻有众多同僚的官称和姓名,可惜该碑于90年代后失踪,只剩碑座,现在看到的是后来重新补立的碑身,虽有“王承恩之墓”的字样,但没有同僚的官称姓名了。 历史对王承恩的评价 在后世的评价中,给了王承恩最客观的评价。从他一生行为来看,无法轻言断定王承恩是位好人还是位坏人,但是他却是对崇祯,对明朝最忠诚的人。后人说起王承恩和崇祯以及陈圆圆时,以父子和爷孙来比喻。 崇祯皇帝和王承恩像是一对父子,因为崇祯皇帝很小的时候就由王承恩照顾,崇祯皇帝也十分尊敬和任用王承恩。别人觊觎崇祯皇帝的政权时,王承恩努力为崇祯帝守护政权,崇祯在处理政事上,很多方面都要听从王承恩的建议。而王承恩和陈圆圆更像是一对爷孙,王承恩很同情陈圆圆的遭遇,或者他们俩都是小市民出身,双方的感受都能体会得到,因为王承恩身上背负了很多权力和野心的代名词,所以引来朝廷大臣的猜疑和憎恨,但是陈圆圆却能体会王承恩矛盾的情感,俩人也算是惺惺相惜的朋友。 王承恩的对国家,对崇祯的忠心之情得到了后人的认可。清代顺治皇帝,曾经对王承恩给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顺治帝还为他写了碑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