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成芳是新中国开国中将,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湖北麻城,1929年加入红军,31年加入共产党。参加过三次反围剿斗争、长征、上党、郑州、淮海等战役,阳江追歼战、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等战役,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将领。李成芳历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第二政委等职务,为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民国三年)4月,李成芳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今为市)乘马区沙子岗村李家河一个农民家庭,10岁入私塾。[1] 因不堪忍受国民党的压迫,早年投身革命。红军撤出鄂豫皖地区后,他的父母遭国民党迫害致死,妹妹被迫外出讨饭3年。李成芳目睹这—惨状,更激起了他对国民党的仇恨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土地革命 1929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4军第10师29团班长、排长,参加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 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进入川北后,任红4军第10师3营8连政治指导员、3营政治教导员,红4方面军第31军93师271团政治委员。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作战。 1935年,参加长征。 1936年4月,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通信营政治委员。 1936年11月,到达陕北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纵队第3总队副总队长、纵队参谋主任。参加粉碎日军“九路围攻“。 1942年,任决死第1旅副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太岳纵队第1旅旅长。参与指挥1942至1945年的沁源围困战,采取针锋相对、长期围困、逼走敌人的方针,开展群众性的伏击战、麻雀战、冷枪战、地雷战,使日军真正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后参加第一、第二次青(城)浮(山)反顽战役和上党战役。 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旅长,率部先后参加闻夏战役、同蒲战役、临浮战役、吕梁战役、汾孝战役等战役。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秋,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1旅旅长。 1947年8月,率部参加进军豫西,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参加创建豫西解放区,继参加郑州战役、淮海战役等战役。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14军军长,组织指挥所部进军中南,参加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期间,一度请缨指挥6个师进行两阳追歼战,二度请缨率部4昼夜驱700里远袭钦州,为歼灭国民党军余汉谋、白崇禧集团赢得了时间,抓住了战机。两广战役结束后,率部入滇,兼滇西工委书记、滇西卫戍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清匪、反霸、减租、征粮等任务。 建国以后 1952年,参与组织西南军区一批中高级干部赴朝参观见学。 1953年5月,再度入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代军长,率部参加金城战役。1954年,回国后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 1957年10月,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曾参与组织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 1977年12月至1982年10月,任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84年1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李成芳中将后代 子女:李林、李森、李景明、李端阳、李晓景。 李成芳的妻子 刘迪,曾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1921年3月出生,1938年2月参加工作,1983年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 刘迪19年坚持不辍资助贫困生的义举,在荆楚大地传为佳话。2012年,她被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并被表彰为“十大爱心人士”。 人物评价 中国十大大将之一的陈赓:“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指挥员的李成芳同志已经成熟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李聚奎、国防科工委政委刘有光、昆明军区副政委胡荣贵:“在解放战争时期,李成芳的全部时间都是在指挥岗位上度过的,他转战南北,身经百战,成为我军不可多得的将才。” 新华社:“李成芳同志是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地区三次反“围剿”作战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认真执行党的指示,积极发展抗日武装。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豫西、郑州、淮海等重大战役,战绩卓著。全国解放以后,他坚持从严治军,为加强部队建设作出了贡献。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作风正派,团结同志,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严守党纪,不计较个人得失,保持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人民日报》1984年2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