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 兰陵王大家都知道,他并不是唯一一位打仗带着面具的人,距他400多年后的大宋,也出了一位每战必带青铜面具的人。他和兰陵王一样长得很帅,不同的是,他脸上有刺字,这个人就是大宋名将狄青。 狄青怎么死的 狄青利用上元节的一个风雨之夜,整饬军纪,出其不意,袭取昆仑关。又巧施迷阵,发挥骑兵优势,大败侬智高。宋军追杀50余里,杀侬智高弟侬建中、侍郎黄师宓及士卒2200余人,俘500余人。 狄青立下大功,宋仁宗都说狄青乃“朕之关张”,但是,向来看不起武人的文臣们如欧阳修、文彦博等人开始攻击狄青。 狄青深受士卒爱戴,也没做错什么事,怎么办呢?难不倒文人啊,他们开始说狄青家有光,说狄青家狗长了角,说他穿过浅黄色衣服。 宋仁宗坚持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马说:“本朝太祖皇帝也曾是周世宗忠臣。”欧阳修也上书说京城洪水是上天对狄青的警告。 如此压力之下,狄青最终被外放陈州,第二年抑郁而终。宋仁宗得知他的死讯,非常悲痛,“赠中书令,谥武襄”,陪葬皇陵。 对于一个武将忠臣来说,没有死在战场和敌人手中,却死在自己人的口水、嫉妒中,有几人能体会那种痛苦呢? 狄青如何拒绝权贵 狄青受命攻侬智高,行日,有因贵近求从行者,青谓之曰:“君欲从青行,此青所求也。然智高小寇,至遣青行,可以知事急矣。从青之士,击贼有功,朝廷有厚赏;若往不能击贼,则军中法重,恐青不能私也。君其思之,愿行,则即奏取君也。”于是无复敢言求从青行者。 公元1052年,即宋仁宗皇祐四年,岭南的侬智高起兵反宋,关于这次起兵的背景很复杂,这里就不作交代了,反正南边硝烟突起,给北宋朝廷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于是派兵马前去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平乱。派遣的主帅是一位名将,他叫狄青。 这虽是一次突然的军事叛乱,但对于想通过军功升值的人而言,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在狄青领了将印,准备率军南下之际,就有一些追求功名之辈通过北宋权贵和近臣的关系,找到狄青,要求一起前往前线,得到立功机会。 狄青早就看清楚了这些人没什么军事才能,无非想借这次平叛浑水摸鱼蹭点功劳而已,拒绝他们吗?好像碍于权贵近臣的面子,不好办;接收他们吗?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倒是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耽误了正事那可不行。狄青虽然是武将,却颇有计谋,不只是军事计谋,也有人事计谋。 他动了动心思,如此跟这些人说:“各位老友,你们申请要跟我去前线平叛,这也是狄青我求之不得的好事,我高兴着呢。”在给足这些人面子后,狄青摆出了任务的艰难性,他说:“侬智高虽然是个小寇,但这次居然惊动朝廷派我这样级别的将领亲自去平叛,可见这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已经很紧急了。” 狄青并没有夸大侬智高起兵的严重性,当时的事实是:侬智高的兵马所向披靡,岭南一带州县的守将“多弃城遁”,并围困广州多达五十多天,还杀死北宋不少将领。当时的狄青已经是名将,在职位上是马军都指挥使,并进入北宋王朝的枢密院,成为枢密副使。派这样高级别的将领,可见事件的严重性,也可见这场战争的风险性。 在摆完事实的严重性之后,狄青又给他们分析此次从军的两种结果:一种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如果大家跟随我狄青作战有功,大家顺顺利利立功,又得朝廷厚赏,那就不用说了;但丑话说在后头,如果此番跟随我前去,干不了活,耽误了事,不能够有效地“击贼”,触犯了军法,那就休怪我狄青不客气,我不会因为私情放你们一马,到时候要军法处置的时候,就没什么交情不交情的了。第二种结果,其实是狄青摆出了自己的立场,军法面前,我绝不容私。到时候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估计那帮人听到这里,心里就已经打起了退堂鼓,趁着这当口,狄青似乎又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如果在听了我的说明之后,仍然想去的,你们尽管跟我说,我这就跟朝廷打报告请你们随行。” 其实这是让那伙人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从军打仗的料,以及极有可能得到的结果。这帮人也不是傻子,在做了利害比较之后,觉得贪不了什么便宜,于是再也没有谁敢提出要跟狄青南下征战了。狄青后来在广西的昆仑关大破侬智高的军队,为北宋立下军事奇功。 狄青拒绝的艺术就在于,在一团和气的前提下,实话实说,将最差的结果摆出来,让对方看到最不愿意期待的一面,丑话放在好话里说,但又不让好话掩盖丑话。可谓给足了面子,却又泼了冷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