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亡国太子朱三太子必死的原因:成反清复明的旗帜(3)

http://www.newdu.com 2017-08-3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康熙皇帝亲政后,很在意隐匿在民间的前朝皇子们。为了抚慰人心,康熙皇帝对有关官员说要派人察访明朝皇室后裔,授以职衔,让他们世代守卫南京孝陵,四时祭祀。几个月后,有关部门奏报说,明朝“亡故已久”,子孙埋没无闻,虽然经过多方查访,也没有找到确实可考的嫡裔,建议委派一名地方官吏专门负责孝陵的祀典,以表清廷关怀明朝之心。在公开的表演之下,康熙皇帝一直没有放松对前明皇室,尤其是对朱三太子朱慈炯的搜捕。清朝在各地暗暗布下天罗地网,展开大海捞针的搜捕,就是没有找到朱慈炯的影子。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16年)腊月,山东省汶上县解任在家的前饶阳41 县令李方远家里来了一位张先生。

张先生自称是李方远的“故人”。李方远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想起这位张先生的来龙去脉来。早在康熙二十二年,李方远在一家路姓大户家中见到一位丰标秀整、侃侃能言的先生,就和他攀谈起来。先生自称姓张,号潜斋,在浙中大户张家为家庭教师。李方远和张先生相谈甚欢,交往密切,通过诗词唱和很快就成为密友。后来,张先生漂泊他乡,李方远则宦海沉浮,双方拜别后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了。现在,李方远和张先生都已经是白发老人,故人相逢,分外亲热。两人立刻欢饮畅谈起来。这么多年来,张先生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这次是来投靠李方远,乞求李方远能够帮他谋求一教职,养家糊口。李方远见张先生已经年逾古稀,心中老大不忍,最后熬不过对方苦苦相求,就安顿张先生在自己家和邻近几户官宦人家里教子弟读书。

两年后(康熙四十七年)阴历四月初三,李方远正与家中与张先生下棋。突然,本地官吏调发大军,如临大敌,将李方远团团围住。兵丁破门而入,将李方远和张先生二人捆绑起来。

李方远勃然大怒,呵斥说:“我是致仕家居的官宦,你们怎么能这么无礼?”

地方官理都不理李方远,逼问张先生:“说,你是何人?”

张先生淡淡地说:“我乃前朝皇子、定王朱慈炯。”

朱慈炯一生的经历满纸辛酸,充满传奇色彩。

根据朱慈炯当日的口供,当年李自成农民军战败西撤的时候,朱慈炯被一个姓毛的农民军将领带往河南。这个毛将军把战马卖掉,买了耕牛,种田过活,带着朱慈炯隐居起来。清朝建立后,对李自成的部下将领追查得很紧。毛将军最后抛弃朱慈炯,不知道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当时朱慈炯只有十三岁,盲目地往南流浪。冥冥之间,朱慈炯逃到了祖先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在凤阳,朱慈炯遇见一个王姓老乡绅。王先生知道朱慈炯是明朝皇子后,冒险收留他在家。朱慈炯因此改姓王,躲过了清朝最初的搜捕。几年后,王先生病死了,朱慈炯就找了一座寺庙出家。长大后,和尚朱慈炯四处云游。一次云游到浙江,在古刹中遇见一位姓胡的余姚人。胡先生很赞赏朱慈炯的才学,就把朱慈炯邀请回家,让他还俗,还把女儿嫁给了朱慈炯。于是朱慈炯就改姓张,入赘胡家,长期隐居下来。

朱慈炯经过了这么多的坎坷,早已经把父皇崇祯皇帝分别时报仇复国的嘱托抛到爪哇岛去了。他只想做个普通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一生。朱慈炯在余姚安家后,生下了六个儿子。时间长了,家里人知道了朱慈炯的真实身份。一家人都生活在阴云之下,不敢声张。朱慈炯也不敢在家里常住了,化名王士元、何言咸等,经常往返于山东、两江、浙江一带,以教书糊口。李方远就是朱慈炯在一次游荡途中认识的。

朱慈炯是无欲无求了,可各地的造反者和野心家还是经常盗用他的名号。浙东的宁波、绍兴二府交界处的四明山一带有一股反清力量,首领是张廿、张廿二。他们就以拥戴朱三太子为号召,又亮出大明天德的年号,在四明山一带和清军展开游击战争。江苏太仓的一念和尚也拥戴朱三太子发动起义,与四明山的友军遥相呼应。造反者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影响很大。朱慈炯怕引火烧身,在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举家迁到了湖州府长兴县。当年十一月,江浙一带官府加紧缉查朱三太子,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的朱慈炯选择了抛弃家眷,只身出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