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张良并未显示多么兴高采烈,令人咋舌的是,这位老臣,竟然将这等赏赐辞让了,并且谦虚地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那个留成。或许张良觉得这三万户太多,还是少要一些的没妙,当然刘邦也得有个封功行赏的台阶下,只好答应了,张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留候了。其实他也可以要挟刘邦赏赐的多少,但是他懂得明哲处世的道理。况且,亲眼看到了韩信等功臣的悲惨结局,让他在权利的面前感到不寒而栗和唏嘘不已。还有就是,张良本身就体弱多病,身体经常不听大脑的使唤,让他自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说,本身就有着一种疲惫的心态,去面对这件似乎很诱人的差事,显然有些吃不消,思前想后,张良还是做出了最终地决定,出走!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想牵扯自己身上更多的麻烦,要是落得个韩信一样的下场,岂不是光辉一生毁于一旦了吗?那天,天空乍阴乍晴,似乎有祥云飘过,他自行告退,瞬间与这个世界超脱了,安心修道,崇信黄老之学。那些儒生,将他一步步地神话开来,包括那本精简的《奇门遁甲》。显然成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吕后的最后出现,让整个局面又重新化解开来,张良重新尝了那世间的酸甜苦辣,不过最后他的死,是被他的病身子拖累,自己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句号。 张良是一位谋士,并不是一位莽夫,什么事情都是三思而后行,这是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所在。难道他,真的什么也没得到吗,其实也不然。理由有二点,一是当年他沦为布衣,不也是韩国灭亡,让他在脑海里有了为韩国报仇的目的,而最后他也完成了复仇的心愿;二是,在他看来,他能伴随着刘邦建立一个帝国,个人的价值曲线也走到了顶点,站得高摔得也深,物极必反,不也都是这个道理吗?倒不如将自己变成这个帝王的宾客,倒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像范蠡和石守信他们这样的功成身退,是很高明的做法,赵匡胤也确实比朱元璋做得保全的多,张良的明哲保身,是一位智者三思而后行的良方。但很多人看着眼前的飞黄腾达容易沉迷于此,故而又招来许多杀身之祸。虽然隐退更像苟全而生,但却表现了人生的豁达境界。不被荣华富贵所迷,名利抛后,活了个自我痛快。我们应该景仰这些伟大的人们,能屈能伸,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