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件事,《唐代宫闱史》记述的比较生动:“……德宗到此时,才想起当时仓促出宫,不曾把御玺带得,如今诏书上缺了玺文,不能发下去。德宗心里万分焦急,回得宫中,只是长吁短叹。这时王贵妃(王淑妃)……从绣枕下拿出一颗玉玺来。德宗看时,果然是平日常用的那颗御印。……把个德宗欢喜得拉住王贵妃(王淑妃)的手,只是唤爱卿。从此德宗虽在行在,也天天宠幸王贵妃(王淑妃),几无虚夕。”在流亡的十个月的时间里,王淑妃又为唐德宗生了一位公主。 唐德宗出逃后,朱泚“自白华殿入宣政殿,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资治通鉴》)。为了除掉唐德宗,取而代之,朱泚全力围攻奉天城一个多月,结果失利。被围期间,城中粮食早已用光,就连唐德宗本人也只能吃一些野菜和粗米,皇帝如此,包括王淑妃在内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城外硝烟弥漫,城内缺少营养,刚出生后不久的公主夭折了。这件事对王淑妃打击很大,加上近一年的流离惊恐,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回到长安后,王淑妃便病倒了。 唐德宗摆脱困境后,本想立即册立王淑妃为皇后。由于王淑妃的身体一直没有康复,册立皇后的事情就耽搁了下来。在以后的两年里,王淑妃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直至病入膏肓。既出于发自内心的“念之”,也是为了通过办喜事来驱除病魔的所谓“冲喜”,贞元二年(786)十一月,唐德宗宣布立王淑妃为皇后,加冕仪式非常隆重,重病中的王皇后挣扎着与百官见面,然而加冕典礼刚落下帷幕,王皇后便撒手人寰。红事转眼变成了白事,唐德宗悲痛万分,又为王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王皇后的去世时间,各种史籍记载有差距。《资治通鉴》和《新唐书·德宗纪》均称“十一月甲午,立淑妃王氏为皇后。……丁酉,皇后崩。”意思是说王皇后当了三天皇后。而关于王皇后生平的第一手资料《旧唐书·后妃传》却称“十一月甲午,册为皇后,是日崩于两仪殿。”对此,《新唐书·后妃传》中的“册礼方讫而后崩”以及《旧唐书·德宗纪》中“丁酉,册皇后王氏。是日后崩”也可以佐证。所以,王皇后应于被立为皇后的当天死亡。 王皇后薨逝,百官“服三日”,唐德宗为其素服七日,并“发哀三日”,谥为“昭德皇后”。在为王皇后撰写谥册时,唐德宗觉得李纾在册文中称王皇后为“大行皇后”不恰当,又认为吴通玄修改的“咨后王氏”不理想,最后选用了“贞观中岑文本撰文德皇后谥册曰‘皇后长孙氏’”的模式,即称王皇后为“皇后王氏”才算满意。此外,唐德宗命人撰写《昭德皇后庙乐章》时,也是经过几番修改才定稿。可见,唐德宗对红颜薄命的王皇后之定位之高,情意之重。 王皇后死后,初葬靖陵。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李适驾崩,葬崇陵。李诵即位后,将生母王皇后的棺椁从靖陵迁出,祔葬于崇陵,与唐德宗葬在了一个陵区。王皇后虽然在位只有半天,但她生前能得到正式册立,这在唐朝中后期的后宫妃嫔中算是幸运的了。九百年后,康熙第三任皇后,即在位只有一天的佟佳氏,“二十八年七月,病笃,册为皇后。翌日甲辰,崩”(《清史稿》),成为仅次于王皇后的二号短命皇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