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究竟是哪一位?罗家伦与五四运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3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新青年》的编辑与作者

当时的新青年社,是由6个人轮流编辑的。

陈独秀笔锋很厉,主张十分尖刻,思想很快,而且好作惊人之语。他的毛病是聪明远过于学问,所以只宜于做批评社会的文字,而不宜于做学术研究的文字。

胡适之在当时还是小心翼翼的,他回国第一年的功夫,拼命地在写着他的《中国哲学史》上卷,他自己亲手抄了2遍,的确下过一番苦功。但是,这是依他在美国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作骨干而以中文写成的,所以写起来比较快,1年就完事了。当时他所做的《建设(新)文学革命论》,很引起大家的同情。他还做了一些似词非词、似诗非诗的所谓“白话诗”,虽然失之于浅薄,但是在过渡的时代里,是很适合于一般人口味的。

钱玄同本来是一个研究音韵学的人,是章太炎的学生,是自己主张白话、却满口说文言的人,是于新知识所得很少、却满口说新东西的人。所以大家常说他有神经病,因为他也是一个精神恍惚、好说大话的人。他的哥哥钱询,做过意大利公使。钱玄同很怕他的哥哥。这个在外面一向主张很激的人,然而见到了哥哥,却一点也不激烈了。他当时主张废姓、主张废汉字,因此大家更觉得这种主张可怕,而更觉得钱玄同是同疯子一样。

沈尹默也是一个编辑,但是他是很深沉而喜治红、老之学(《红楼梦》与《道德经》)的人;手持一把羽扇,大有谋士的态度。北京大学许多纵横捭阖的事体,都是他经手的。他不做文章,也不会做。但是因为他常做的白话诗,而胡适之赞赏他的诗做得好,所以也就成为新青年6大编辑之一。

更有一位莫名其妙的,便是陶孟和。陶是英国的留学生,他外国书看得很多,是一位很好的读书顾问。但是,罗家伦觉得他的中国文字太坏了;而且他读书不若胡适之的能得简,且没有综括的能力,做出来的文章非常笨。以后他还出了一部《孟和文存》。只是因为他能够谈什么社会问题、家庭制度等,所以也成为一位编辑了。

第六位编辑是刘半农,当时大家对于他不很重视,乃是一种实在情形。以后北京大学派他到法国研究音韵,学对于他乃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新青年》除了6位编辑以外,更有许多投稿的人:

李大钊是当时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主任,他的文章写得很好,人也很朴素。

周作人是极注意于写小品文字的,他《自己的园地》等一类稿件,都是那个时候写成的。

鲁迅即周树人,乃是周作人的哥哥,当时在教育部做一个科长,还是蔡孑民(即蔡元培)做教育总长时代找他进部的。以后他宦隐于教育部多年,这时候也出来打边鼓,做《狂人日记》、《药》等很传诵一时的小说。

至于旧派方面,刘师培(申叔)在学问方面是公认为泰斗的,他赋性柔弱,对于此类问题不去计较。

黄季刚(侃)则天天诗酒谩骂,在课堂里面不教书,只是骂人;尤其是对于钱玄同,开口便说钱是什么东西,他哪种讲义不是抄着我的呢?他对于胡适之文学革命的主张,见人便提出来骂。他有时在课堂中大声地说:“胡适之说做白话文痛快,世界上哪里有痛快的事?金圣叹说过世界上最痛的事,莫过于砍头;世界上最快的事,莫过于饮酒。胡适之如果要痛快,可以去喝了酒再仰起颈子来给人砍掉。”这种村夫骂座的话,其中尖酸刻薄的地方很多;而一部分学生从而和之,以后遂成为国故派。

还有一个人,读书很多,自命不凡并太息痛恨于新文学运动的,便是陈汉章。陈汉章乃是前清一位举人,京师大学堂时代,本要请他来做教习,他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翰林,听说京师大学堂毕业以后可得翰林,故不愿为教师而自愿为学生。他有一个兄弟,乃是一个进士。当年他兄弟中进士的时候,要在他家祠堂的中央挂一个表,他坚决地反对。他说:你的表不能挂在祠堂中央,中央地方要留给我中了翰林时候才可以挂的。哪知道他在当年12月是可以得翰林的,可8月间便是辛亥革命了。所以到了现在,他到祠堂里面尚不敢抬头仰视。他所读的书确是很多,《十三经注疏》中三礼的白文和注疏,他都能个个字背出。他一上讲堂,便写黑板,写完以后,一大蓬黑胡子变成了白胡子。他博闻强记而不能消化。有一次,罗家伦问他中国的弹词起于何时?他说:我等一会再告诉你。罗家伦问他是上午9时;到11时接到他的一封信,上面写了27条,都是关于弹词起源的东西;但是没有一个结论,只是一篇材料的登记而已。他自负不凡,以为自己了不得,只有黄季刚、刘申叔还可以和他谈谈。这位先生也是当时北大一个特色。

还有朱希祖、马叙伦等人,则游移于新、旧之间,讲不到什么立场的。

“群言堂”与“饱无堂”

《新青年》诞生以后,学生方面,也有不少受到影响的,像傅斯年、顾颉刚等一流人,本来中国诗做得很好的,黄季刚等当年也很器重他们,但是后来都变了。所以,黄季刚等人因为他们倒旧派的戈,恨之刺骨(后来朱家骅要请傅斯年做中央大学文学院长,黄季刚马上要辞职)。

当时,北大的学生们除了读书以外,实在有一种自由讨论的空气。在那时,他们几个人读外国书的风气很盛,其中以傅斯年、汪敬熙和罗家伦3个人,尤其喜欢买外国书。大学的图书馆,对于新书的设备比以前也好些。大家见面的时候,便讨论着自己所读的书籍。而回去的时候,便去看书或写信给日本丸善书社(代收西书的书店)去定买外国书。

除了早晚在宿舍里面常常争一个不平以外,还有两个地方是他们聚合的场所,一个是汉花园北大一院二层楼上的国文教员休息室,如钱玄同等人,是时常在这个地方的;另外一个地方是一层楼的图书馆主任室(即李大钊的办公室)。在这两个地方,无师生之别,也没有客气及礼节等一套,大家到来大家就辩,大家提出问题来大家互相问难。

大约每天到了下午3点以后,这两个房间人是满的。大家称二层楼这个房子为“群言堂”(取“群居终日言不及”之义),而在房子中的多半是南方人;一层楼那座房子,则称之为“饱无堂”(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义),而在这个房子中则以北方人为主体。李大钊本人是北方人;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顾亭林批评北方人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是他批评南方人的话。

这两个房子里面,当时确是充满学术自由的空气。大家都是持一种处士横议的态度。谈天的时候,也没有时间的观念。有时候从饱无堂出来走到群言堂,或者从群言堂出来走到饱无堂,总以讨论尽兴为止。

饱无堂还有一种好处,因为李大钊是图书馆主任,所以每逢图书馆的新书到来时,他们可以首先看到,而这些新书遂成为讨论的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