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7月至9月间,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在山西省大同和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集宁地区对国民党军的攻城打援作战。 大同为平绥(北平至归绥)、同蒲(大同至风陵渡)两铁路的交会点,是国民党军巩固华北,屏障绥宁,呼应热察,支撑太原的战略要地。守备大同及其外围的国民党军为第43军暂编第38师,东北挺进军骑兵第5、第6师及晋北挺进总队等部,共约1.9万余人。为拔除大同国民党军据点,进一步孤立绥远国民党军,求得与晋绥解放区更广泛的联成一片,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共同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任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两军区主力和地方部队各一部共30个团的兵力攻取大同。 7月31日,大同前线指挥部以5个旅及地方武装一部向大同外围发起攻击。战至8月5日,除白马城、卧龙湾、陈家庄、沙岭子及北关、西关车站外,其余外围据点均被肃清。我军经一周准备,攻城部队于14日向大同城郊和四关发起攻击。但由于攻城兵力、火力不集中,部队又缺乏攻坚经验,进展缓慢,形成拉锯。直到9月4日,攻城部队才分别攻占了北关车站及东大街、南大庙、周家店、西关车站、晋北学院等地,进逼城下。 8月10日,蒋介石为促使傅作义增援大同,将原属第二战区阎锡山所辖的大同划归第十二战区管辖。9月3日,傅作义集中第35军3个师、暂编第3军两个师和4个骑兵纵队(师)共3万人,沿平绥路分南、中、北3路向集宁前进,企图经集宁南援大同。 我军大同前线指挥部根据上述敌情变化,决心首先消灭敌增援部队,然后转移兵力攻取大同。遂以3个旅和地方武装一部继续围困、监视大同之敌,抽调第358旅北上集宁参加打援。9月5日,敌占我卓资山。我军判断敌人可能沿铁路进犯集宁或沿公路向新堂、丰镇进犯,又增调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1个旅、第一纵队2个旅,连同第358旅,分别集结在丰镇、麦胡图地区。至此,集宁方向我军已增至25个团。 7日,敌人从卓资山东犯集宁,我军以3个团守城,主力5个旅集结在集宁以南,拟乘敌进攻集宁时突击其侧背,以丰镇之第一纵队2个旅为预备队。10日8时,国民党军暂编第11、第17师和新编第31师,在空军配合下向集宁城西、北两面阵地猛攻,解放军防守集宁各部队虽经连续反击,但未能阻住国民党军的进攻,退守城垣。国民党军先后占我卧龙山、南营房。当晚,我军主力赶到,立即夺回了卧龙山以南阵地和土城子。敌遭我反击后就地转入固守,我军遂将国民党军3个师包围于集宁城下。11日下午,我军向卧龙山,脑包山之敌发起攻击,歼灭暂编第11师大部、第17师一部共5000人,截断敌西退的道路,将新编第31师、暂编第17师大部及第11师残部压缩在集宁西南的卧龙山阵地。但我军未能对已被打乱之敌组织连续攻击,却转兵西进,求歼来援之敌第101师等部。12日,国民党援军第101师等部相继赶至,我军几度攻击,均未奏效。新编第31师等残部在乘隙重新整顿后,在飞机掩护下攻入集宁城内,与我守城部队展开巷战。解放军终因形势不利,于13日晚放弃集宁,撤出战斗。援敌继续向大同前进。16日,我军撤除对大同的包围,战役遂告结束。 点评:大同、集宁之战历时1个半月,我军歼敌1.2万人,但未能达到攻城、打援的预定目的,使张家口处于受敌东西夹击的不利形势。这一战役,对于晋察冀和晋绥军区来说,带有初战的性质。初战未能达成预定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尔后战局的发展。未能达成任务的主要原因是:一,第一仗指向筑有坚强防御阵地的大同城,未能发挥我军打运动战的特长;二,对大同敌人的守备能力及傅作义部的增援均估计不足;三,在兵力使用上,未能在每个战斗中造成足够的优势;四,在集宁城下错过了歼敌良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