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蒋介石的风水故事:曾让蒋介石心惊的“风水说”(5)

http://www.newdu.com 2017-08-3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蒋介石很重视对人才的识别,而他识人才,基本上沿袭相面术。其理念原始、独特,但做起来十分讲究,首先,寓识才于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发现人才,从小事、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其次,考察讲究“认真”二字,询问、调档案卷宗查阅有关资料,设情景难题考验,等等。第三,对提拔对象亲自谈话,作进一步考察。第四,相中即用,在实际岗位上培养、锻炼人才,更重要的是,能使被提拔者怀着一种感激之情,忠于自己。

他用这种识人术识别、选用人才,有成功之处,选拔了到了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且为他夺权、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种识别选拔人才的方式过于落后,难免错失良才。他在识才方面还有一个很大偏见,那就是被他相中了的,只要此人对他忠心耿耿,长久不变,他就会信任、重用到底,不管你是否有政绩。例如陈诚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东北的战役,遭到惨重失败。蒋介石不怎么追究,而是把他安排到台湾任职,看似降了职,实际上蒋介石把经营后退之路的重任委托给了他。

四、给自己选墓地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生前极端奢侈,死后也要奢葬,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选择自己的墓地。蒋介石虽自己标榜革命,然在继封建帝王之衣钵上,毫不逊色。1946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他秘密请来了雪窦寺长老太虚,向太虚说明自己意图。当太虚听了蒋介石的意图后,便在金陵四周为其寻龙穴,寻来找去,选定了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的一处宝地。

明孝陵位于六朝故都金陵的东郊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北,梅花山因广植梅花而得名,因三国吴大帝孙权葬于此,故此山又名“孙陵岗”。明初,朱元璋营造陵寝时,有大臣向朱建议,要把孙权墓迁走。朱元璋没同意,说:“孙仲谋也是一条汉子,留下他吧!”

明孝陵建于1381年。陵墓全为巨砖筑成,下有石雕须弥座,宛如一座大城门楼。门前为石桥。24尊巨大石兽,8尊石雕翁仲排列两端。明太祖之墓为石块砌成的护墙所围,石墙高丈余。陵墓既有皇家陵寝的威武浑壮,又与山水景色融为一体,人若至此,有入仙境之感。尤使人感慨的,是陵寝的正南方梅花山的山尖,恰在陵寝中轴线的南极。而梅花山上为孙权墓。这个江东“碧眼儿”似乎为朱洪武看门了。整个陵墓不仅选址山明水秀,而且设计得含蓄蕴藏,匠心独运,藏而不露。本来,明孝陵的石兽应该是东西相对的,而当时为了避开梅花山,成为南北相对。其甬道蜿蜒曲折,好似千里行舟,湾头一转,又胜景在目。陵区依山而建,掩蔽自如,屏隔有度。游人见之,无不赞叹。

在明孝陵的东邻,为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民国元年(1912年)3月,孙先生为谋求南北和平统一,结束千年的封建帝制,毅然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北洋渠魁袁世凯。袁下令黄兴改为南京留守。时孙先生谓左右侍从说:“吾今日为自由百姓了。”4月1日,先生同胡汉民、秘书、侍从等一起骑马出朝阳门打猎,到了明孝陵,转到半山寺,在紫金山中茅峰一高坡处休息。这地方为汇文学校美籍教授裴依理所办的“义农会”林场。时先生同胡汉民等人步行上山,行至高处,但见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则崇岗翼抱,远则层峦后拥。又见其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迎山带水,烟云缭绕,气象雄伟,地势绝佳,心甚爱之,遂谓胡汉民道:“当年明太祖选陵时,为何没看中此地?孝陵地势太低了,哪里比得上这里地势?”遂又笑谓左右道,“待吾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耳。”到了1925年,先生北上,不幸因肝疾而大行西去,先生在弥留之际,忆及猎时之语,犹以归葬紫金山为嘱。后经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及其子孙科先生和葬事委员会代表实地勘察乃定。陵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上海姚新记营造厂得标承包。开工不久,吕彦直不幸逝世,由范文照继任。陵墓气势恢弘、古朴壮观。

孙中山陵墓竣工后,树立墓志铭,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大家考虑再三,认为唯有与孙中山交谊密切,且国学功底极深的章太炎先生能胜任此事。章太炎自己也说:“论与中山先生交谊之密,互知之深,其墓志铭惟我能胜,亦只有我有资格写,我欲为中山先生作墓志。”孙中山治丧委员会也于1925年3月15日发出通函,正式邀请章太炎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并撰写墓志。就这样,章太炎写下了古朴典雅、凝练审慎的《祭孙公文》。章太炎当仁不让撰写墓志铭也使蒋介石丧失了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因此,蒋介石对他忌恨在心,他以中山陵建筑总监的身份和党国代表的名义拒绝使用章太炎撰写的墓志铭。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不得已而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对此,章太炎愤怒地说:“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碑铭,可憾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