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以活泼生动的动画表达,用彩笔把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原著的情节,将传承着原著独特可贵的励志精神。原著小说作者为李心田先生。 《闪闪的红星》并不是随意杜撰的小说,在现实中是有原型存在的。李心田曾在部队中学当教员,许世友的儿子许光,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都曾跟他上学。他俩都是长征前留在家乡、全国解放后找到父亲的。还有一个故事,江西根据地有一个红军的儿子,父亲出发长征时,他只有三岁,当他长到六岁时,母亲被白匪杀害了。母亲被杀害前,曾交给他一顶红军的军帽,帽子里有他父亲的名字。解放后,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这顶帽子找到了父亲。 这些人和事吸引了他,了解了这些革命后代特有的经历,才有了《闪闪的红星》。可以说潘冬子的原型不止一个人,而是取自许光、鲍声苏等一批有类似经历的红军将领后代。其中许世友上将的儿子许光占绝大部分。 许光,出生于湖北麻城县乘马岗乡许家洼(今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大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历任海军北海舰队战士、航海长、舰长,河南省新县人武部参谋、军事科长、副部长,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3年1月6日享年84岁。 许光不到3岁时,父亲许世友便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许光由母亲带着,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敌人一次扫荡鄂豫皖根据地时,姑母为了保护许光,一起躲在山洞里三天三夜。 1948年,祖母找到了当时在麻城的王树声大将,许光在王树声大将、杨炬奶奶家中住了大半年后,被送到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父亲许世友手中,父子才得以相逢。看到年轻稚气,却一字不识的儿子,许世友把许光先后送进了第五航空兵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 从1951年一直学习到1958年,成为共和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优秀的舰艇长。但父亲让其回到家乡,照顾祖母,替他行孝。许光虽然不同意,但看到父亲痛苦纠结的表情,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回家乡新县。回家那天,许世友那天含着泪说:“你是我的好儿子!”。 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先是在武装部一干就是二十年,历任参谋、科长、副部长。直到转业,还是一个老副团,而那时,许世友身居高位,在国人、军中无人不晓。而为了新县的建设发展,许光多次给许世友写信,帮助县里沟通协调一些建设项目和价拨军用物资。许光永远把自己看成一名县里的普通干部,淡泊名利,还经常教育子女不要给自己戴上高干后代的帽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