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在印度洋海域的一些行动,国外战略家格外关注。他们美其名曰“珍珠链战略”,并以此分析我国的海军发展。国人对此亦津津乐道,期盼祖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我国在印度洋沿岸的行动,其目的果真如此么,面临哪些困难与挑战,我国离世界大国还有多远?美国“鹰派”战略学者罗伯特·D.卡普兰(Robert D. Kaplan)的《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文中简称《季风》),给出了颇具新意的答案。书中,作者以其游历印度洋沿岸要塞国家的耳闻目睹,结合历史与战略分析,谈论这些地区的发展及中印两国在此扩大影响所带来的权力争夺,借以预示美国权力的未来。当然,这也反映了中国权力的未来。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世纪时,印度洋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时,流行这种说法:“谁控制了马六甲,谁就能扼住威尼斯的咽喉。”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以及人们对海权重要性的认识,西方列强在此海域的争夺激烈血腥。最早来的是葡萄牙人,而后,荷兰人挤走葡萄牙人,英国人赶走荷兰人,而他们对印度洋的控制亦逐步加深。英帝国时代,英国人对这一海域的控制达到历史高峰。那时,为保护印度——英王王冠上最亮的宝石,英国人竭力营建印度“科学边疆”。陆上,他们以印度传统边界、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以及阿富汗和中国西藏,建立三层印度保护带;海上,他们不但竭力控制印度洋重要进出口,如好望角、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而且还占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印度洋岛屿,如锡兰、毛里求斯、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等。这样,加上英属领地澳大利亚和南非对印度洋的天然守护,这个世界第三大洋俨然成为英帝国的内湖。这一过程,寇松总督(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898-1905年任印度总督,以大力推进印度边疆而闻名于世)做过形象描述。他说:“印度就像一个城堡,前方有印度洋做护城河,后方有高耸云天、不易逾越的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做护城墙……如果一个指挥官只将印度的保护壁垒部署在印度境内,而不放眼护城墙和护城河之外,那么,他绝对是个目光短浅的指挥官。” 盛极而衰。二战后,印度、锡兰和马来亚等英国殖民地强烈要求民族独立,这标志着英国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开始瓦解。印度洋上空再次面临权力更迭。不过,这次变更与以往不同,不再是血腥战争,而是和平交接。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后,英国人清楚认识到自己称霸印度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填补自己退出这片海域带来的权力真空,他们与美国人达成默契,支持后者担任新一代印度洋霸主。1966年,通过双边防务战略协议,英国同意美国使用其在印度洋中心的领地——迪戈加西亚岛作为军事基地,使用期限为五十年。借此,英美和平交接,美国入主印度洋。 虽然美国主掌印度洋事务,但时代不同,想要达到大不列颠当年控制这一水域的高度,已非易事。美苏冷战之下,华盛顿不得不分出主要精力关注欧洲、中东、大西洋和太平洋事务,而离美国本土遥远的印度洋地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美国战略家使用墨卡托投影分析世界局势时,他们喜欢把西半球置于世界版图的中央,而印度则总是位于地图的边缘,并被分到两边。尽管如此,依靠先进军事技术,及在中东、海湾、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影响力,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能力可想而知。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当然,其在印度洋的军事控制力更加无人能及。众所周知,美国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时,其海军战舰从印度洋出发,而其空军则从波斯湾军事基地和迪戈加西亚岛出发监视上述两国。同样,美国对伊朗任何军事行动的监控与跟踪,也是从印度洋的某个地方发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