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爱国作文引领她走进抗战后方的医院,从淞沪会战开始,抗战八年期间她一直辗转在各个部队医院之间从事护士工作,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扬子晚报记者前天在南医大二附院的病房找到了正在此住院的吕能仪女士,虽然今年已经94岁高龄,可吕奶奶耳不聋眼不花,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老人在病床上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独家专访,娓娓道来自己亲身经历的抗战故事。 考护士 一篇充满爱国热情的作文打动考官 她被部队医院破格录取 1920年,吕能仪出生在当时的淮阴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8岁时母亲去世,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她是最小的孩子。1937年,她17岁时小学毕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跟哥哥一起去河下(当地地名)报考部队医院的护士,当时医院正在大规模招募医护人员,后来才知道,当时是因为淞沪会战即将打响,军队要充实战时后方医院的医护力量。 当时医院招募人员是要考试的,吕能仪刚刚小学毕业,从来没有出过家门,也没有参加过医护培训,按理说没有什么优势。可是吕能仪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当时的考试内容出乎所有人意料,并不是考什么医护常识之类,也没有考什么地理战争知识,而是给她出了一篇作文题,名字叫做《怎么抵御外侮》,当时具体怎么写的已经记不完整了,但里面有一句话,94岁的吕能仪一张口就说了出来“我想大家都不要打牌了,集中在一起去对抗侵略者吧!”就是凭着这篇充满一个小姑娘朴素的爱国情怀的作文打动了考官,吕能仪在众多的应征者中被录取了,而跟她同时录取的大多是大学毕业生,男生居多,被录取的女孩只有六个。 吕能仪说,当时跟她一起去应征的哥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被录取,不过哥哥不气馁,跟着她的医院跑了很多地方,后来医院转移到汉口时,哥哥也进入医院从事外勤工作。 进医院 遇上淞沪会战爆发 护理抗日伤员她感觉很自豪 记者查阅史料了解到,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双方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战斗在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48个师和24个旅6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也彻底粉碎了日军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吕能仪跟记者回忆说,自己进入部队后方医院时,并不了解前线的局势,但当时她记得进医院不久后就陆续有一批一批的伤员送来,身上有枪伤,也有刀伤。当时她刚刚进医院,对护士工作并不熟悉,就跟着做一些病员护理工作。她还记得当时护理过一位姓霍的师长,腿上受了伤。因为这个医院是野战医院,大批伤员经过简单处理伤势后,迅速转移到大后方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一个17岁的姑娘,每天看到这么多伤口鲜血淋漓的重伤员,会害怕吗?老人微笑着说,“我不害怕,还觉得能在这里工作,为抗日的伤员同胞们服务,很自豪。”虽然每天连轴转,连休息时间都没有,可吕能仪一点也没觉得辛苦,仗着年轻身体好,一股劲地埋头做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