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梁启超的后人现在的情况 梁启超后人现今在何处(2)

http://www.newdu.com 2017-08-3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海外流亡

梁启超1898年10月16日梁启超抵达日本东京;康、梁抵日后不久,孙中山等即想与之建立联系,但遭康有为拒绝;12月23日,梁启超在横滨创办的《清议报》出版;该年冬,梁启超撰写《戊戌政变记》,陆续刊登在《清议报》上。

1899年3月,康有为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后,孙中山等多次与梁启超接触,商谈两党合作;12月31日,梁启超离开日本抵达檀香山。1900年初,清政府再命各省严拿康、梁;梁启超忙於保皇会与勤王起义事宜;其间,与他的英文翻译何蕙珍女士产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恋」;4、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迅速发展,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决定联合出兵,6月清政府与各国宣战;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7、8月间唐才常策划、发动自立军起义,梁启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国;自立军起义事败,梁启超经香港前往新加坡与康有为会面,后应澳洲保皇会邀请前往澳洲;1901年春,梁启超返回日本;著《南海康先生传》;开办广智书局;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1901年6月,发表《立宪法议》一文,主张君主立宪。1902年初(正月初一),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在横滨出版;2月至7月,梁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民说》;创办的《新小说》,发表《新中国未来》。在居留在日本的中间学习日语,他从明治日本的思想受到了影响。例如,为向上举的新民说有福泽谕吉和徳富苏峰的非常影响。通过明治日本吸收西欧的思想,为清末年轻人他发新的思想。

1903年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邀请赴美洲游历,先后抵达温哥华、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费城、匹兹堡、圣路易、芝加哥、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后经温哥华返回日本横滨,此次游历长达八个月,在华盛顿期间还拜会了美国外交部长约翰海和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返日后撰《新大陆游记》刊登於《新民丛报》;是年,《饮冰室文集》第一次结集出版。1904年清政府特赦戊戌党籍,但康有为、梁启超二人仍未宽免。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论战,此后革命党和保皇党的论战日益激烈。1906年,梁启超代为清政府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表示支持。1907年10月,梁启超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但后因遭清政府查禁而告解散。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逝世,梁启超生活困难,以读书、著述为业。1911年清政府责成袁世凯组阁,任梁启超为司法副大臣,梁辞而未就。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梁启超结束流亡生活,9月28日离开日本返回中国。

辛亥革命后回到中国

回国后,梁启超曾任民主党首领,后民主党、共和党与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他被选为理事。1913年进步党熊希龄组成「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1914年「人才内阁」仅存在五个月便宣告解散,梁启超辞去司法总长职务,任币制局总裁。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进行猛烈抨击。其后梁启超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经越南赴两广参加反袁斗争,梁启超的反袁举动使得他同老师康有为彻底决裂。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中国人民的反对中羞愤而死。1917年7月段祺瑞内阁成立,梁启超任财政总长;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下台,梁启超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思想有所转变。1920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后,以开始集中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该年《清代学术概论》脱稿。1921年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学校先后七次讲演。1922年梁启超赴各地讲学;10月起,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学期;同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讲学。1924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梁启超忽患便血病,丁文江建议他入协和医院治疗,3月16日,刘瑞恒为梁启超割去右肾一枚,但病情末获改善,后又拔牙七颗,病情依旧。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於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