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诞生在八道湾胡同 《阿Q正传》想必您一准儿熟悉,但文学人物阿Q诞生在八道湾胡同,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1921年冬,时任《晨报副镌》主笔的孙伏园,那时经常跑八道湾,向鲁迅“催稿”,催出了《阿Q正传》。这部作品从1921年12月4日至翌年2月12日,每周或隔周在《晨报副镌》上首次发表。阿Q这位江南水乡的小说人物,却诞生在北京的小胡同里,这不是很神奇吗? 在八道湾11号留下足迹的历史名人也很多。如李大钊、蔡元培、胡适、徐寿裳、钱玄同、俞平伯、沈尹默、刘半农等等。1927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杀害后,烈士的长子李葆华在这儿避难9个月,后来前往日本留学。 白玉霜受牵连 关了两星期 刺杀吴菊痴的案件发生后,日本宪兵和伪警察把报案人白洁如、吴菊痴的次妻吴仲儒林、刘连元等5名可疑人,带到特务科审讯。 审讯中得知,原来吴菊痴赴白玉霜餐叙,是韩宝臣代请的。于是,在西珠市口将韩宝臣捕获,由他带路,前往东总布胡同19号(老门牌),又抓了白玉霜,白玉霜被关押了大约两星期才被释放。 抗日杀奸团成员 不少人是官二代 七七事变爆发前,北平、天津已然是危机四伏,日本人处心积虑地搞“华北自治”,想吞噬华北。平津地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纷纷组织救亡团体,“天津青年救亡联合会”(或称“中国青年救亡联合会”,简称“学联”)就是其中的一支救亡团体。 北平、天津沦陷后,1937年冬,“学联”中的李宝琦、李宝仁、郭兆和、沈栋、沈桢(女)、张澜生、阮荣照(女)等,感到日寇的铁蹄已经到了自家的门前,要有所行动,就约好友步丰基、陈晶然、王桂秋等人共同研究对策,决定组建“抗日杀奸团” (简称“抗团”),直接打击日伪分子。 “抗团”刚建立时,只有十几个人,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到1939年春,“抗团”发展到60多人,成员多是天津耀华中学等十几所中学的学生。暑假后,一批“抗团”成员考入北平的燕京、辅仁等大学,又组建了北平抗日杀奸团、“抗团”燕京大学小组,并积极发展“抗团”成员。 无论天津还是北平的“抗团”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学生,其中不乏出身名门望族、甚至汉奸高官家庭的莘莘学子。如郑统万、郑昆仑(女)兄妹二人是伪满洲国汉奸郑孝胥的孙子、孙女,其父是伪沈阳市市长;孙湘德、孙惠书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孙连仲的儿子、女儿;冯健美是民国元老熊希龄的外孙女,冯运修是伪华北绥靖总署督办兼伪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齐燮元外甥,宋显勇是天津东亚公司创办人宋裴卿的儿子,乐倩文是达仁堂的大小姐等等。 此外,“抗日杀奸团”不等于“抗日锄奸团”,“抗日锄奸团”是CC系(陈立夫,陈果夫)特务组织——中央调查统计局辖下的外围组织,名为抗日,实为反共。二者虽一字之差,本质上却差之千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