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楷老人及家人与采访人员的合影还增加了有关夜间作战的训练,以备白天在日军飞机大炮轰炸,战斗无法顺利展开时,利用夜幕作为掩护进行夜袭战。 “为了增强全体官兵的士气和信心,部队经常向战士们进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教育。官兵们热血沸腾,士气高涨,很多士兵都暗下决心,要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这对于之后在上海的作战,起了很大的作用。” “10月中旬,我们的部队赶到了上海郊外。从连云港到上海途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战场的气息了。日军飞机为了阻截我军的增援部队赴沪参加战斗,白天几乎时时刻刻在我们头顶盘旋侦察,不时听到炸弹的轰鸣声。我们为了躲避空袭,行进速度只能放缓,大部分只能在晚上行军。” “到达南翔时,虽然还没有开战,但老远就可以看到远处的硝烟,听到激烈的枪炮声了。对于刚扩编的一批新兵来说,他们是首次上战场,在一场大仗即将来临前,难免如一根紧绷着的弦一样,战场上那弥漫呛人的火药味,让人有些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到了阵地没多久,团长颜僧武就到前线指挥部开会,接受新的命令去了。一回阵地,他就让我召集全团军官开会,传达了上级命令,要我们立即赶到绿杨桥,接替胡宗南的第1军防务。当天晚上,全团急行军,趁着夜幕掩护赶到了防御阵地。但不知哪里出了问题,第1军还没等到我们接防部队赶到,就先行撤退了。没有了友军的帮助,我们只能根据地图标出的驻防位置去接防。” 作为一个团级军官,刘老谈起军事来,思路很是清晰: “淞沪会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13日至9月中旬,这个阶段是我军围着日军打;第二阶段是9月中旬到10月下旬,我军主要是防御作战。第三阶段是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我军逐渐撤退。” 这时正是由于广西4个师的主力军增援淞沪,所以作出了组织实施大规模反击战的决定。担当主力的便是刘老所在广西部队第7军和第48军。 蒋介石于10月11日下令,由这两支部队组成第21集团军赶赴淞沪战场,各师团也先后在10月14—17日进入预定阵地。反攻原定于10月19日展开,后由于部队需要休整,便改为10月21日发动。 刘老所在的1022团,在到达绿杨桥后的几天休整时间内,为了备战,就开始在阵地上忙乎起来。 “到达阵地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和团长一起勘察了战斗地形。想赶在战斗前先构筑工事,事先做好了准备,那打起仗来,我们的优势也就大一些。” “我军战斗的地点在绿杨桥一带,而这一带又以平坦开阔地形为主,沟渠纵横,杂乱无章,不仅难以防守,还影响到各个部队间的通讯和联络。如果要构筑工事的话,只能挖立射散兵壕,要是想加强工事而挖深散兵壕的话,那壕底就会冒出地下水,只能加高胸墙,以弥补工事的缺陷,不过构筑得太高,又容易暴露目标,反而又坏了事。” “所以我和团长在看过战斗地形后,就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果要加强防御工事的话,只有在挖立射兵壕的同时,在阵地前还多挖些防步兵外壕,另外布置一些陷阱、设置鹿砦防日军坦克等手段以阻缓日军的进攻。’” 颜僧武团长采纳了刘维楷的意见,构筑好了工事。在大战即将来临的几天里,全团上下个个都摩拳擦掌,准备痛击敌人。 “在这几天备战的日子里,还曾闹出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来。”刘老缓和了一下语气,笑着和我们聊起那个有关他的笑话来。 “那天(具体时间老人记不清了),我和团长汇报说去邻近团指挥所联系友军,不过因为地形比较复杂,又是第一次来上海,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下,又没什么参照物,地图也没带,在回来的路上,走了没多久就迷路了。凭着自己的经验,花了好大工夫,直到半夜才摸回自己的阵地。” “刘老,你心里就不怕啊,万一遇上敌人怎么办?” 老人笑眯眯地瞄了我们一眼,“这个时候你越是急,越是找不到回去的路,越是急的时候越是要冷静。” “等我回到团里时,才知道团部早就闹翻了天。”老人不好意思地笑着。 原来团长见刘维楷去了老半天,也不见个人影,怕出事,派了几个士兵到处找,但都没消息,这仗还没打起来,自己就失去了一名左臂右膀,损失不可谓不大啊,团长这边急得团团转,以为刘老在路上被敌人发现,已经阵亡了呢,直到刘维楷回到了团部,大家才松了口气。 10月21日清晨四五点,日军按捺不住,首先发动了进攻,战斗打响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