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岳风景名胜区,巍巍祝融峰下,秀丽的“忠烈祠”旁,在那青松翠柏围绕的抗日英烈墓群中,离“忠烈祠”100 米处,有一座较为显眼的墓冢,那里面静卧着我的父亲——抗日英雄郑作民中将。时间流驶,韶华易逝,我也快进入古稀之年,追忆父辈的往事,他那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身影,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令我内心怦然,激动不已。 投笔从戎,走出乡关 我的父亲郑作民,原名郑振华,1902 年9 月28 日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我父亲兄弟6 人,他排行第四。那时,父亲家境较为贫寒,全家居住在几十平方米的茅草房内,晴不挡阳,雨不遮漏,居住简陋艰难。那时祖父很开明,看着父亲天资聪颖,觉得是个读书的料,于是,千方百计节衣缩食,在父亲10 岁时就送入了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家读书。父亲很争气,贫穷不失志,通过一番勤奋好学,很多课文都能倒背如流,深得先生及乡党的赞许。乡亲们都说,振华这孩子是颗好苗子,将来定有大出息。 1918 年,父亲考入县立师范学校后,开始接受新思想。空余时间,他借来一些描写英雄人物、侠义志士的小说、评传等进行阅读,有时读着读着被书里的情节迷住了,以致过了吃饭的时间还不知道。他十分敬仰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和爱国将领文天祥。他很喜欢岳飞那首《满江红》 的词,常在空旷的操场上吟诵着:“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声音抑扬顿挫,抒发着报国忧民的真情实感,引起了师生们的共鸣。他不知在林荫道上背诵了多少遍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名言,既作为了他言谈中的口头禅,还在心底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从这以后,他目睹帝国主义在中国到处横行霸道的暴行,官僚军阀政府不择手段残酷欺压百姓,特别是当时广大农村,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吃不饱肚,衣不蔽体,流浪逃荒者成群结队,到处一片凋敝状态。这些现状,更加激起了他无比愤慨,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想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开始萌发了立志舍身革命,定要救国救民的思想。 1922年3月,新田县选举省参议员,当时的达官贵人为了达到当选省参议员的目的,竟采用卑劣手段,大肆行贿作弊,不惜使用一切手法拉选票搞“暗箱”操作。丑行暴露后,我父亲义愤填膺,带领一帮颇有正义感的青年,冲进新圩选区,砸碎了票柜,令当局大惊失色。父亲这一壮举,让他这位当时才20岁的青年闻名于全县,人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前辈们告诉我,是一件偶发事件促使父亲走上了从军的道路。1923 年秋天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父亲背着沉重的行囊,在返校的途中,路经一处偏僻的山林时,与一群劫匪相遇。劫匪见父亲孤身一人,伺机打劫,父亲与之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身上仅有的二十几块银元被抢。此时身处绝境的父亲想,既然学费被抢,回校读书无望,回家又无法向父母交差,悲伤之际,他想到了刚从广州回来探亲的同乡——知名人士、革命老前辈蒋先云先生,想必会给予帮助。父亲怀着一线希望,星夜赶往大坪塘村蒋先云家。两人一见如故,通过一番促膝长谈,蒋先云对我父亲发表的进步观点和对时局的看法大加赞赏。通过蒋先云先生的循循诱导,父亲对黑暗的旧中国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决心投笔从戎,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于是,父亲告别家乡,告别父老乡亲,走出乡关,随蒋先云一道来到了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通过一番努力,父亲考入了程潜主办的湘军讲武堂,既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又进行军事操练,第二年,父亲如愿以偿地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中队学习。 戎马倥惚,仕途多舛 父亲在黄埔军校学习斯间,不仅在政治、军事科目考试中成绩优秀,还利用各种机会阅读了大量进步的书籍,从而在心底唤起他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在心底暗暗发誓,要用自己手中的枪杆子好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毕业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斗志,先后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对军阀陈炯民讨伐的两次东征。在炮火纷飞的战斗中,父亲作战有勇有谋,深得上司赞赏,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教导2团5连排长。1926年春,父亲职务又得到提拔,被调任国民革命军教导师59 团8 连任连长。1926 年7月9日,父亲开始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营副营长,经历大小战斗数10 次,为消灭反动军阀势力,为夺取国民革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以后,他改名为郑作民,意即誓作一位赤胆忠心为国奉献之民。 1927年7月,父亲升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11团团长,同年11月份,调任9 师54 团团长。1930 年,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那时,他目睹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时感到迷惘、困惑,迫于无奈,只得率部敷衍从事。1931年10月,他提升为第2军9师26旅旅长。同年11月,蒋介石派遣他去“围剿”苏区红军,他借故拖延时间,迟迟不肯出兵,最后发展到按兵不动,这下惹怒了蒋介石,被解除了旅长职务,后调往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 父亲在征战途中,还时常挂念着家乡的教育事业。1929年10月,鉴于新田县南乡一代10多万人口还没有一所学校,父亲甚为惦念,他节俭省下积蓄,带头捐款300银元,并令部下陈醒吾携款回乡,经过一番努力,在下槽洞开办了“南华高等学校”,亲任该校董事长及名誉校长。他总希望家乡多出人才,为国效力。 父亲从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回来,1933 年秋,迫于蒋介石的淫威,他违心率部进入江西参加“剿共”,进而参加镇压19 路军在福建成立的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军事行动。不久蒋介石又叫他赴豫参加“剿共”,父亲毅然以军队疲惫不堪不能再战为由,断然拒绝了这道命令,他再也不愿看到同胞互相残杀的局面了。这时,他已是第2 军第9 师副师长。于是,父亲再度被调往南京陆军大学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