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7月8日,北伐战争前夕,对军队进行整顿,正式建立了国民革命军,分别为第一、二、三、四、五军。原粤军第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陈铭枢为第四军第十师师长、蒋光鼐为副师长。原蒋光鼐的第二团扩充为第十师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蔡廷锴、孙绳、戴戟分别担任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团长。他们与叶挺的独立团等,同为第四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攻坚劲旅。 1926年,北伐战争中第四军鏖战湘鄂,所向披靡。汀泗桥之役,军阀吴佩孚亲督主力负隅顽抗,战斗打得极为惨烈。这一仗为攻克武汉打开了通道,自此,善打硬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威震四方,被誉为“铁军”之称。 后来宣传中,将叶挺独立团与第四军混为一谈,实在不是偶然的。以后的新四军,沿用第四军的老番号(新编第四军),聘请叶挺任军长。《新四军军歌》开首那句“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此战役中,叶挺独立团及四军各团英勇奋战,戴戟在第一线亲冒矢石,率军奋力冲杀,激战中身负重伤。 1927年,北伐军光复武汉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扩编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陈铭枢为军长,分编为第十一军第十、第二十四两个师。蒋光鼐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戴戟、蔡廷锴分别担任第二十四师的正、副师长。许志锐26师,加入第十一军序列。 3月10,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举行。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联合起来,坚持取消二届中央全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大纲》。 4月,宁汉分裂。陈铭枢辞职,赴南京追随蒋介石。蒋光鼐、戴戟随之脱离武汉。留蔡廷锴接任第十师师长。
8月1日,第十师参加了南昌起义。蔡廷锴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并担任左翼总指挥,是起义领导人之一。 8月9日,起义军退至进贤县时,蔡廷锴驱逐在第10师的共产党员,脱离起义军,带走了起义军近四分一兵力,至福州整顿。 8月,宁汉合流,蒋介石下野,陈铭枢也随之辞职出洋。 蒋介石复职后,陈铭枢回广东重组第十一军。蒋光鼐任副军长。下辖黄质文24师、颜德基25师、何春帆新6师、李拯中补充师,蔡廷锴10师遂加入序列。 1929年1月 1日, 全国编遣会议召开,认为中国军队过于臃肿,盲目扩充数量,而装备落后。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建设。要求各军事集团统一编制,撤减军队数量,提高军队质量。(当时编遣会议各军事集团主要为中央军、西北军、晋军、桂军……。中央军为做表率裁编,以师建制;东北军之独立性不在编遣范围,但张学良为响应编遣会议,率先自行裁编,以旅建制,以为国防军与国民革命军区别;粤军乃属中央军)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番号撤销,改编为编遣区第三师和独立第二旅。蒋光鼐任第三师师长,蔡廷锴为独立第二旅旅长。 同年,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抵制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陈济棠通电中央表示:“粤省军队为党国所有,不以供一派一系之指挥驱策。” 与陈铭枢一起脱离李济深。蒋光鼐的第三师和蔡廷锴的独立第二旅改编为六十一师、六十师。随后参加平定。 1930年2月,中原大战。陈铭枢立即致电蒋介石:所部蒋光鼐、蔡廷锴两师“已作好准备,随时可听候调遣”。不久,张桂联军乘机再起反蒋,直入湖南,企图出武汉与冯玉祥、阎锡山相策应。当时武汉空虚,南京震动。蒋介石急调陈铭枢部出韶关抗击。结果,张发奎部几乎全军覆灭;黄绍竑、白崇禧的桂军也被迫退回广西。湖南战事刚一结束。蒋光鼐、蔡廷锴部即南下津浦线与晋系阎锡山作战,出奇兵克济南,扭转了蒋介石军事上的败局。蒋介石将六十一、六十师扩编为第十九路军,任命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随后调往平汉线,再与西北军冯玉祥作战。十九路军的名称由此形成。 1931年夏,蒋介石为加强对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把陈铭枢调赣、浙、闽,任左翼集团军总司令,十九路军遂赴江西吉安参加“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11月12日国民党第四次国全代表大会通过北上援张抗日提案。中央军停止对江西的“围剿”,撤离江西,渡江北上。右翼集团军撤至武汉,渡江;左翼集团军东撤至江、浙、闽,预防日本海军侵略。宁粤分裂。 宁粤谈判,蒋介石邀请陈铭枢进京,由右翼集团军总司令改任为京沪卫戍司令。以免南京被粤系完全控制。 1931年11月间,十九路军随陈铭枢从福建调往上海,在真如、安亭,沿沪宁铁路部署。 1931年12月15日,国民政府改组。蒋下野。戴戟任淞沪警备司令,率部至上海。蒋光鼐任上海淞沪地区总指挥。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暴发。 至此可见,陈铭枢对蒋的追随和蒋对陈的信任。即使用“庶嫡”而论,陈铭枢也是蒋的亲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