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也就是后凉龙飞二年(397)正月,秃发乌孤另起炉灶,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立南凉政权,年号太初。不久,秃发乌孤出兵占领了金城,接着打败了前来反击的后凉大将窦苟,取得了称王后的第一个胜仗。此次旗开得胜,使秃发乌孤信心百倍,决心兼并整个凉州地区,取代吕光。六月,沮渠蒙逊、沮渠男成兄弟拥立建康(今甘肃高台)太守段业为国君,建立北凉,公开与吕光分庭抗礼。北凉的建立,使后凉失去了对张掖以西地区的控制,势力更加衰弱。这种形势,对于秃发乌孤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此后,秃发乌孤对外联合北凉、西秦,全力进攻后凉,“降(吕)光乐都、湟河、浇河三郡,岭南羌胡数万落皆附之”;对内开明统治,礼贤下士,“(吕)光将杨轨、王乞基率户数千来奔”(《晋书》),一时间国力充盈,人才济济。太初二年(398)年底,秃发乌孤改称武威王(一说乌威王),矛头直指后凉国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太初三年(399)正月,秃发乌孤将国都从广武迁至乐都,六月,秃发乌孤又“以利鹿孤为凉州牧,镇西平,召车骑大将军傉檀入录府国事”(《资治通鉴》),做实了取代后凉的战前准备。 然而,乐极生悲。就在南凉蒸蒸日上之时,秃发乌孤却因为当年八月份的一次意外事故断送了性命,而他的“阴有吞并之志”(《晋书》)也就此终结。关于秃发乌孤的死,《晋书》称“是岁,乌孤因酒坠马伤胁,……俄而患甚……而死”;《魏书》称“乌孤因酒走马,马倒伤胁,……既而遂死”;《资治通鉴》称“武威王秃发乌孤醉,走马伤胁而卒”;《十六国春秋》也称“八月,孤因酒走马,马倒伤胁。……俄而患甚……而薨”。可以说,秃发乌孤酒后从马背上坠落,致使“胁”部遭遇重创,于当日不治而亡这一史实,是毋庸置疑的。 胁,腋下之名也,也就是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这个部位非常脆弱,故人们常用“软肋”形容人或事的缺陷和弱点,也就是薄弱环节。正常状态下,两只胳膊自然下垂,对胁部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如果像秃发乌孤那样酒后走马(按:驾马飞奔),一手持缰,一手持鞭,从马背上摔下来,胁部受到重创是在所难免的。折断的肋骨插入肺脏,如果不及时施救,必然会造成呼吸衰竭。再者,从马上摔下,巨大的冲击力也会造成内伤,特别是肝脏、脾脏这些比较脆的内脏会瞬间出现裂口,继而大出血,严重的会休克,甚至死亡。 坠马后,由于酒精的麻醉,秃发乌孤并没有感觉出痛苦,而是自我幽默了一下,“几使吕光父子大喜”,从其“笑曰”(《晋书》)的表情来看,当时他还没有醒过酒来。然而,秃发乌孤摔得不轻。一个“患甚”,一个“俄而”,交代了秃发乌孤病势之猛,死亡之快。无论是呼吸衰竭,还是肝脾大出血,哪一种伤情对秃发乌孤来说都非常凶险。在没有现代医学技术的十六国时期,神仙也救不了秃发乌孤的命。一代非常有潜质的帝王,因为“酒驾”,最终只能带着深深地遗憾闭上了眼睛。不管你是天皇老子,还是凡夫俗子,酒后莫逞能,莫发飙,世人切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