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储,简言之是设立储君,就是皇位继承人或者王位继承人,分别叫皇储或者王储。立储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君主制王朝夏开始了,就在最高权力的“世袭制”代替了“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的同时,也产生了如何在王室成员中选择合适的接班人的大难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王朝,绵延两千余年的中国皇帝制度与皇权统治,自此开其端。不过,秦始皇生前虽然确定了皇统世袭制度,由于专制君权是一种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它使得王朝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君主的个人素质。中国的君主制社会长达四千年之久,到了明朝又再一步的细化,但最终随着明朝的灭亡设立储君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大清朝建立就没有在推行立储君的制度,太祖努尔哈赤没这样做,太宗皇太极没这样做,就连康熙的父亲顺治也没这样做,那么到了康熙立太子又欲以何为? 皇权之争伴随着改朝换代一直就是政治斗争的永恒主题,我们也不可以简单的评价立储与不立储优劣,康熙在明确高度集中皇权的思考中,已然也对本朝三代皇位更替所出现的权利纷争做了必要的考量,同时也对明朝以前设立储君有一番客观的评价,绝非心血来潮,所以在总结康熙为什么要设立储君这一问题无非有这样三点: 第一,是为避免政权分裂 原本清代原无预立储位之制,所奉行的是所谓“有德者即登大位”,满洲入关前由八旗旗主会推大君的传统。康熙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努尔哈赤死后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后来迫于皇太极一支军力独大,变成父死子继,但改从汉俗的储君遴选体制,直到顺治传位皇三子康熙帝才彰显。皇太极死后由实力较强的诸王、大臣议立新君。但是这两次所谓的“有德者即登大位”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也是兵戎相见,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第二,是有利于民族团结 康熙分析明朝灭亡归结在明末几位君主无能,不学无术,沉迷于酒色,误民误国。但是对于明朝权利的罔替还是肯定的,因为在明朝很长的时间内总让有权力之争但没有造成明朝政权的土崩瓦解。百姓似乎也非常适应国家领导层的皇权更替,作为满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康熙要统一中国的宏远,就必须放眼全天下,让天下各民族上至皇权下至百姓行为规范接受度有所提高,首先就要解决好汉族民众的思想归顺,当然接受的皇权交替是中心内容,立储是迎合了汉族的价值取向,当时来说确实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