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古代社会,皇位传承一般都讲求“父死子继”,一旦刻意打破这个规律,舍近求远,避亲就疏,让宗族子弟入继大统,而把亲生儿子撇在一边,坐冷板凳者必然与承袭者势同水火,极易引发宫廷政变和国家动荡,除非承袭者有刚猛的政治铁腕和雄厚的武装势力。十六国时期成国开国皇帝李雄大概没有料到,在他死后不久,以侄子身份即位的李班就死于非命。杀死李班夺权的,正是李雄的亲生儿子。 李班(288年—334年),李雄之侄,李雄之兄李荡之子。李雄称帝后,面临着立太子这一纠结问题,“雄有子十余人,群臣咸欲立雄所生”,而李雄认为这十几个儿子均不成气候,所以想立侄子李班为太子。大臣们持“先王树冢嫡者,所以防篡夺之萌,不可不慎”予以劝谏,并列举诸多史例阐明李雄如果一意孤行非这样做,难免会种下“专诸之祸”和“宋督之变”之类的祸端,“雄不从”(《晋书》)。 李雄舍子立侄,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其一,李雄认为其兄李荡是“嫡统,丕祚所归”,因李荡英年早逝,李雄才有机会领导部众创业,此时将皇位传给李班,意在还社稷于李荡一支;其二,李雄的十几个儿子均为庶出,且“皆尚奢靡”(《晋书》),非安邦定国之才;其三,李班“谦恭下士,动遵礼法”且“仁孝好学,必能负荷先烈”(《资治通鉴》),李雄认为李班能成大器,将来有能力做一代名垂青史的贤君。 成玉衡十四年(324年),李雄力排众议,正式立李班为太子,并“使任后母之”(《资治通鉴》),让没有生育的皇后任氏当亲儿子一样悉心照顾李班。李班自小就非常聪慧,“好学夙成”(《晋书》),且素以儒生为老师,以名士为宾友,颇有人望,朝野上下众口皆碑。为了培养李班,“雄每有大议,辄今豫之”(《资治通鉴》),让李班参政议政,加以历练。对于李班提出的革新建议,李雄悉数采纳,民心为之大悦。 玉衡二十四年(334年)六月,戎马一生的李雄发病卧床不起,伤口污秽不堪,“生疡于头。身素多金创,及病,旧痕皆脓溃”,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李雄在最需要亲人照料之时,“诸子皆恶而远之;独太子班昼夜侍侧,不脱衣冠,亲为吮脓”(《资治通鉴》),且“殊无难色,每尝药流涕,……其孝诚如此”(《晋书》)。李雄病逝后,李班即位,“居中行丧礼,一无所预”(《资治通鉴》),亲自置办丧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