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梵语用以名猴的词汇中,Badara可能也是其一,只是此词后来在梵语中消失了,却仍保留在印地语中。那么,《西游记》的作者或许是从某一佛教文献中借了Badara的读音来杜撰出“崩芭”一词的。当然,有人会指出,现存的佛教文献中并无此译音,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这一推测,因为即便上文所举“末迦吒”之类的音译词,现存佛教文献同样没有,它们均直接用“猴”字来译了,但《一切经音义》等书都记录了这一音译词,起码证明当时有人知道“猴子”一词的梵语读音。语言的巴别塔虽然高摩云霄,但精通多种语言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上帝在建巴别塔时,还是留了不少暗门,让它们可以互通款曲。我们再来看看与“崩芭”读音极像的“奔波尔灞”。从原形上看,奔波尔灞是鲇鱼怪,与这个名字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或许还有更复杂的来源。我多方求索,终于发现,这个名字与小妖的老家有关。 《西游记》与吐蕃(明时的乌斯藏)的关系比较奇特。玄奘当年西行求经并未经由吐蕃,而是从北线出玉门关取路高昌的。但元人吴昌龄《西游记》杂剧中却有“乌斯藏”,《西游记》小说或许受此启发,或许对乌斯藏别有兴趣,于是便把猪八戒的发祥之地高老庄也塞进了“乌斯藏国界”。说它是塞进来的可以从小说的情节来证明,离开高老庄后除了介绍猪八戒出身以外就再也未提及乌斯藏——这一失于照应不只是后文再未提及这一段行程,还有更重要的罅漏,师徒西行过一国必换通关文牒(不少磨难即与此有关),就是并非国家的玉华州都盖了印,但乌斯藏却未闻用印,女儿国的故事里作者曾经把通关文牒所列之国一一表出,其中确无乌斯藏。那么基本可以确定,这一节故事确是作者“夹塞”放进去的。 当然,说其后再未提及乌斯藏也不妥当,原因就在于,奔波尔灞的老家或许就是这里。根据《西游记》的描述,乱石山碧波潭当在牛魔王所在的积雷山附近,因为牛魔王与碧波潭的万圣龙王交了朋友,互相宴酬,应该相距不远。当然,积雷山与碧波潭都是作者虚拟的地方,不用太当真,但其地理方位却大可按图索骥。在火焰山时孙悟空问土地:“积雷山坐落何处?到彼有多少程途?”土地回答:“在正南方。此间到彼有三千余里。”火焰山在今吐鲁番,向正南三千里,若论直线距离,大概在今天的日喀则地区,但古人所说距离一般指路程,则可能在今天的纳木错附近。当然,《西游记》凡是说距离都可能会有夸张的地方,但即使以两千五到三千五百里路的范围来看,也一定在当时的吐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