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冯玉祥兵围紫禁城后两个老太妃如何偷出龙袍?(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住进大公主府的两位太妃,拿出当年打理后宫的劲头,布置下两件急办的事:头件是找房,二件是打棺材。

没隔多久,相中了麒麟胡同的宅子,宅子不大,远不如大公主府宽敞,但成色新、格局好,两位太妃喜欢,于是交钱搬家,挺顺当。打棺材的事不如意,桅厂(专做棺材的作坊)好找好料难寻,宫里用的是上好金丝楠木,如今用的也是楠木,却是普通的楠木,在成色上差着许多。找了几家桅厂,最终选定一家相对强一点的。

这两件事落实之后,两位老太妃就极少出门了,除了叔伯小叔子涛七爷逢年过节来问安,鲜有人登门。也别说,溥仪在长春曾派人来过,来人奉上溥仪送来的“孝敬”,两位老太妃则询问溥仪的状况,来人回禀说,万岁爷吃得好睡得好身子骨好就是忙,整天价和郑孝胥一帮老臣忙着谋划复国。

待得知溥仪忙着复国,两位老太妃特意拿出光绪的龙袍让来人一饱眼福,并让他们给溥仪捎话:“用得上只管来拿,这龙袍若能派上大用处,也不枉费我们一番心血。”

后来,溥仪还真把两位老太妃“偷”出来的龙袍弄到长春去了。然而,龙袍拿到长春后日本人不让穿,说溥仪要当的是“满洲国”皇帝,不是大清皇帝,只能穿大日本为“满洲国”皇帝设计的军服。再后来,龙袍便不见踪迹了,是毁于战火还是被人收藏,不得而知。

光阴似箭,一晃七八年过去了。1932年2月5日,阴历大年除夕,敬懿太妃仙游。荣惠太妃着人喊来涛七爷,说按昔日溥仪承继德宗景皇帝兼祧穆宗毅皇帝的诏书,该由溥仪主理大丧。因为按诏书,溥仪既为光绪子嗣,也是同治子嗣,同治的贵妃故去,溥仪理应尽责。但溥仪远在长春,身为伪“满洲国”皇帝,不可能来北京承办丧事。

面对荣惠太妃,涛七爷拍着胸脯表态:“我五哥、我六哥和我,我们三人承办此事,一定按皇室大丧的仪仗,让敬懿太妃风风光光入殓。”其实,醇亲王载沣和六爷载洵都在天津,真正的主事就涛七爷一个人。涛七爷心想,不就是要热闹吗?只要出钱,买别的不成,买热闹准成。

按清律,贵妃宾天该停灵17天举行大祭礼。在这17天里,麒麟胡同比正月的厂甸、三月的蟠桃宫还热闹,雍和宫喇嘛的大鼓铜钹、白云观道士吹吹打打、柏林寺和尚齐诵经文、翠峰庵尼姑四打送圣……

“王爷到!”“贝勒到!”“镇国将军到!”……京城的遗老遗少争先恐后奔往麒麟胡同,好像不祭奠一下老贵妃就有违天道似的。“不瞒您说,能当的当了,能卖的卖了……”“可不是怎的,能有碗饭吃成了盼头……”“大清朝不是样样坏,改了民国也不是事事好……”轻易难得聚首的亲朋好友叹古思忧,回想着昔日的铁杆儿庄稼,埋怨着今日的度日艰难。

遗老遗少如是说,看热闹的也发开了议论:“原来是京城,外埠人到咱这儿花银子,如今下了门板不开张……”“大清朝的时候一个皇上一个令,您瞧现在,一会儿换一个督军,一会儿变一个章程……”17天的祭奠,如同开了17天政局研讨会,而且是自由发言,谁爱说什么说什么,谁想说什么说什么。

17天的大祭礼顺顺当当完毕,第18天大清早,80名头顶青荷叶帽,帽上插明黄雉鸡翎,身穿红绫驾衣、黄布套裤,足蹬青靴加黄靴护,手戴黄布手套的銮舆卫肃穆而立。满洲大葫芦材的楠木棺材披着大宫罩,大宫罩是黄缎子绣蟒为盖,四周石青贡缎为沿,再配上黄漆的大杠,黄缎子包裹的杠绳,黄缎子的杠垫,上书“恭奉暂安”四个大字的黄缎子拨旗,所有这一切都跟昔日一丝不差。

看罢之后,荣惠太妃点头称是,转过头来对涛七爷说:“你受累了,赶明儿我走了,你还得受回累,我今儿一块谢你了。”说涛七爷受累不假,但更受累的是这些銮舆卫,所有这些个銮舆上用的物件全是他们一件一件从宫里倒腾出来的。可惜,也被溥仪借到长春,在谭玉龄大丧上用过一回之后不见了踪影。

一声“起”,八十大杠抬着敬懿太妃的棺椁出起大殡。为这大出殡,2路有轨电车东四以北停驶,警察局、宪兵队、卫戍区三方派员疏导交通维持治安。最后,灵柩暂厝柏林寺,等东陵消息,再行奉安,大出殡终于风风光光地结束了。

从大年初一的大祭礼到正月十八的大出殡,惊动官场和民众,堪称清廷退位后的最大一次举动。所收的挽帐、饽饽桌子、祭筵和五花八门的冥器,院子里堆得哪儿哪儿都是,胡同里也堆得满满当当。看着这场景,涛七爷庆幸:多亏是冬天,要是三伏天,赶上场暴雨可怎么办?涛七爷还有点后怕,尤其对出殡,《北平晨报》称“废清瑜妃出殡,观者万人”。

之后,围绕“废清”一说的议论,高潮迭起,说什么的都有,有道“沉渣泛起封建势力猖獗”的,有道“铺张浪费糟蹋民脂民膏”的……

一年后,荣惠太妃过世。荣惠太妃的丧事还是涛七爷操持,相比敬懿太妃的大丧,从简了不少,首先说免了出殡,怕太过张扬再遭议论,只在麒麟胡同宅院内砌了一个暂停灵柩的砖丘。

直到几年后的1935年,涛七爷和溥伒商量,说敬懿太妃的灵柩停在柏林寺不是事,荣惠太妃的灵柩停在麒麟胡同更不是事,应该尽快入土才是。溥伒点头称是,叔侄俩分别当主祭、陪祭,三跪九叩祭奠两位皇太妃,然后发出信息:于三月十四日起灵奉安东陵。

消息传出,不少人想起几年前的情景,预想这次起灵奉安必定更热闹。孰料,涛七爷叔侄俩动了心思:凌晨3点起灵,静悄悄抬到东四后,两位老太妃的灵柩上了汽车。天没亮,汽车就出朝阳门奔东陵了。至于两位老太妃带出来的金银珠宝,几乎全用在丧事上了,所剩部分由涛七爷做主,给伺候两位老太妃的宫女分了,以维持她们的生计。

本文摘自《最后的皇族》,张龙翔秦泉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