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产生的基础是昆山叶子戏 在苏州民间先于麻将并接近于麻将游戏的是昆山叶子戏,可能是冯梦龙创造麻将的直接借鉴。 当时昆山流行一种牌戏,所用牌张共三十八叶,分别为一至九钱,一至九百,一至九万,二十至九十万贯、百万贯、千万贯及万万贯。一万贯或以上的牌张均绘有水浒人物图像,例如尊万万贯是宋江,千万贯是武松等等。时人称这种牌为“叶子”,计有38张牌。 “马吊”比“叶子”多出两张牌,即为四十张牌。可以得出两点重要认识:第一,类似于麻将的叶子戏,首先是从苏州昆山开始的。第二,这种源于苏州昆山的叶子戏,与后来马吊(麻将)的形成,应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第三,最初的麻将是40张牌。 麻将与苏州方言的关联 在苏州,麻将最早的名称叫“马吊脚”,由冯梦龙所创。所以他写的书名叫《马吊脚例》。之所以叫“马吊脚”,那是因为四个人的麻将从创始起就强调,它是一个人对三个人的智力游戏。玩马吊必须四人,所以如马的四足;玩的时候,四十张牌分成五份,四人各执一份,第五份的八张留在桌上随着牌局而吊动,所以称为“吊”。冯梦龙说:“每戏用四脚,三人共攻一桩,如马之独吊一脚,故曰‘马吊脚’”。 其实马吊的“吊”,也有写着“掉”的。如清代杭州学者汪师韩(1707-?)在《谈书录》中所说:马吊本名马掉脚,约言之曰马掉,后又改掉为吊”。又有清末民初人徐珂(1869-1928)也在《清稗类钞》中说:“古云马掉脚”,“后又改掉为吊”。我们的理解是,掉就是换的意思。就是允许用手中的一张牌去换桌上的一张牌。吴语中的换牌读着“掉牌”。那么,“马吊”怎么又会被称为“麻将”的呢?这应该与苏州方言的读音有关。在苏州方言中,“马”和“麻”同音。而“吊”则是“鸟”的意思。这种“鸟”又通常是指“麻雀”。所以逐渐地“马吊”便改称为“麻雀”。而麻雀的“雀”,正好又和苏州方言中的“将”是同音,于是“麻雀”便又成了“麻将”。 所以在日本,至今仍将“麻将”称之为“麻雀”。这是否说明,日本的麻将正是从吴语地区而直接移植的。因为据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的麻将是在1909年由一个叫着名川彦作的日本人英语教师带入日本的。而这一期间中国的麻将已是全国流行,并有“吴吊”“、京吊”之分。京吊”“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麻将;吴吊”是指以苏州为代表“的吴语地区麻将。北方麻将中从无“麻雀”一说,唯有苏州人“麻将”与“麻雀”,是同一发音的词。 早期的麻将均为纸质材料 冯梦龙创造的麻将,最早只有四十张牌,为纸质的。明末清初在苏州地区流行的纸质麻将,据说以苏州桃花坞、太仓卫前和昆山司马桥制作的纸质麻将质量最好,都是“以夹青纯绵纸”做的。“麻将”应该是在清朝末年开始由纸质改为骨质或竹质。因为在徐珂《清稗类钞》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康熙时,士大夫喜马吊,其牌之横纵幅,较纸为稍广,绘画雕印并同。凡四十页为一具。”说明最迟在康熙时期的中国麻将还是纸质的,并保留着四十张牌的传统。 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后,社会上有了骨质或竹质麻将,其牌数也已增加到一百三十六张,和今天没有两样。由此同样有两点值得人们注意:第一,由纸质麻将改成骨质或竹质麻将,显然提高了麻将的耐用性;第二,在纸质向骨质或竹质转变的同时,可能又增加了牌数,这显然进一步提高了麻将娱乐的技艺性和复杂性。 研究小结 第一,中国麻将产生于明万历末年的苏州,大约在1610年左右; 第二,麻将的创始人是苏州著名的民间文学大师冯梦龙,其创始的基础是昆山的叶子戏; 第三,中国麻将约在明天启年间开始流行,并在清朝初期出现了京吊、吴吊的流派区分; 第四,中国麻将最初是纸质的,并只有四十张牌。大约在康熙以后,牌数不断增加,并在清朝晚期出现了由纸质麻将向竹质或骨质麻将的演变; 第五,中国麻将在名称上曾经历了从马吊脚、到马吊、再到麻将的演化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